中国化工完成对克劳斯玛菲的收购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今年年初宣布收购加拿大金融投资公司Onex 旗下的克劳斯玛菲集团。该交易目前已经得到所有监管部门的批准。克劳斯玛菲集团今后将负责领导中国化工下属各生产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务。 中国化工在橡胶及合成材料的制造领域表现活跃并为多家全球知名的汽车制造商供货。在这一领域,该企业在中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及生产设备。中国化工去年刚以70亿欧元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 中国化工特别关注这家慕尼黑老牌机械制造企业在工业4.0上的表现。凭借对克劳斯玛菲集团的整合,中国化工势必会提升其在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机械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公司董事长任建新在完成交割后的一次通报会上表示:“这将补足我们的‘短板’,同时也是我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所展开的一次全新合作。” 克劳斯玛菲集团的CEO Frank Stieler认为,这项新业务将促进德国就业岗位的增加。Stieler先生在公告中还指出:“借助管理和技术优势,我们将继续发展强化若干业务领域,以此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我们还将拓展现有的产品系列,尤其是轮胎生产设备和化工机械部门。未来数周内,公司将启动相关必要的程序。” 2012年,加拿大投资公司Onex以5.68亿欧元的价格买下了克劳斯玛菲集团。今年一月初,中国化工集团与私募股权企业汉德资本以及国新国际投资公司共同组成投资财团以9.25亿欧元对这家机械制造的龙头企业发起收购。克劳斯玛菲集团历史悠久,其商业传统可追溯到1839年。1989年,Mannesmann公司买下了这家老牌企业。在这家来自杜塞尔多夫的集团公司解体之后,克劳斯玛菲先是归于西门子旗下。2002年,它由金融投资公司KKR继续接手,将其转卖给竞争对手Madison,并在之后被Onex公司收归所有。2014年,克劳斯玛菲集团创造营业额约11亿欧元,全球员工总数约为4500人,其中2800人位于德国。

国资委对海外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作出规定

中国国资委对100余家中央管理企业进行监管。因而国资委也负责审查这些国企的海外投资。尤其是审查这些投资是否符合国家的投资重点。最新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明确指示,中国经济在某些产业里应成为全球技术的领导者,其中包括环保型汽车、新能源、能源效率、新材料开发、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还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中国工业全面升级的内容。该战略还特别鼓励国企在这些产业进行海外投资。 对盈利能力的要求 在这个官方规定的策略背后,国资委于数月前对其监管的国企的海外投资设定了额外的要求:这些海外投资的标的企业必须即刻具有盈利能力。国资委就此情况作出回应:过去中国在海外并购中主要聚焦于获取先进技术、收购知名品牌和进入西方市场等方面,而标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则没得到足够重视。与之相反:在过去数年的竞标过程中,中国企业常常以高额的收购价,对维持营业点和就业岗位作出大量的保证来保障成功收购海外企业。这样做有着充分的理由:因为过去的十年中,中国投资者想极力摆脱“技术强盗”的恶名,即在西方购买廉价的企业,把生产线搬回中国并在西方裁员。中国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回报。中国的投资者以其可靠性而享誉世界,他们只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温和的干预并给当地的管理层保留了足够的空间。 亏损情况加重 从企业经营状况的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方式有时是灾难性的。例如对工作岗位和营业点进行广泛的保证经常会导致标的公司迫切需要的重组推迟数年。个别收购项目的亏损年复一年已达到上亿欧元。 新指标 这种因海外标的企业盈利能力不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状况应该画上句号了。那么国资委对国企境外投资的具体指标是怎样的呢?海外收购企业必须能产生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投资回报。不仅仅要考察标的企业总公司的情况,而且被收购的集团中的所有子公司也会是考量的对象。因而由国资委监管的国企在进行海外并购活动的时候,除了考虑获取技术、知名品牌和市场准入之外,也会越来越重视标的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而不仅仅是在并购流程中所承诺的盈利能力。 执行问题 对于已进行投资的项目,如果不能满足上述的条件,就意味着要进行重组。而在采取何种重组方式的问题上,国企可自由选择。也就是说,国资委仅会给出指标,但不会干预国企的业务决策。可以考虑的就有典型的成本削减计划,例如整合营业点和/或裁员,又或者是公司法上的措施,例如把一家亏损的公司合并到另一家盈利的公司。如果采取的措施不奏效,最终就只能出售或变卖相关的公司。 影响广泛 那么对私企的海外投资以及那些例如省级政府所属的国企又适用哪些规定呢?由于国资委的权力只局限于央企,所以新的国资委指标目前对于这些企业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这类新指标表达了国家政府的基本意愿。所以可以预期,这个规定无论如何也会影响到发改委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对并购进行审查时实际的判定。大型的国营银行也会在决定是否放出并购贷款时会考虑到新的国资委指标。 结论 新的国资委指标总共表达了两点重要信息。其一,国资委规定了国企的投资管理要专业化。对于持续亏损的企业,即使是西方投资者,除非并购后马上采取严厉的重组措施,否则也不会进行投资。其二,通过国资委这个措施,巩固了市场上已经可以观察到的一种趋势:中国投资者在海外并购中不再会是困境企业的救星。

格拉默收购案达到最低收购门槛

宁波继峰不久前在对格拉默的公开收购要约中降低了最低收购门槛,而就最新进展来看这一门槛已被轻松超越。在收购要约期满前一天,即8月6日凌晨24点,格拉默股东同意出售约20%的股份。由于继峰此前已经持有格拉默25.5%的股份,因此这家来自中国东部的私营企业对格拉默的持股率目前达到了将近45.6%,已经大幅超过了之前所宣布的36%这一最低目标。然而收购者——继峰背后的王氏家族恐怕并不十分满意,其原本希望能够收购多数股权。

中国化工推进克劳斯玛菲在上交所上市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将推进德国子公司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在上海证券交易的上市计划。为此,克劳斯玛菲将成为青岛天华院化学工程公司的子公司。青岛天华院也是中国化工的子公司,并已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来自德国慕尼黑的克劳斯玛菲集团从事橡塑机械制造,并希望通过上市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加速企业增长。克劳斯玛菲在中国交易所获得的估价远高于德国。此次交易也已获得了中国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

库卡董事会建议接受美的收购要约

为美的开绿灯:库卡集团董事会建议其股东接受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的公开收购要约 。位于佛山的美的集团向库卡股东提出,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收购奥格斯堡机器人制造商的股票。 董事会在咨询了四家银行的独立意见之后,公开提出此建议。同时,库卡与美的签署了投资协议,将在相关条款的基础上与中方合作至2023年末。 投资协议内容包括: 保留现有总部及工作岗位; 支持库卡现有战略规划和董事会的独立性; 订立数据保密协议; 不追求控制协议,也无意让库卡退市。美的在五月中旬宣布收购方案后,曾在公告中提出过类似承诺,当时这桩收购德国机器人领跑企业的要约,在政界和媒体界引发舆论漩涡。美的目前持有库卡13.5%的股份,欲将持股比例提升到30%以上。据媒体报道, 库卡的大股东福伊特(Voith)集团同意将手上持有的25.1%股份出售给这家位于中国南方的公司。

破记录!

据数据供应商dealogic统计,截至目前,中国的海外并购总额达1108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去年1068亿美元的记录。当前的交易金额与去年同期相较已翻了四倍,2015年5月10日前的交易额为274亿美元。数量上,今年300宗的交易量比2015年同期上涨79%。中国也借此首次在全球海外并购市场中荣登榜首。 在这一榜单上,加拿大与美国仅随其后,以677亿美元和531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分列二三位。就在去年,世界最大的新兴工业国家——中国还只排名第六。据分析,中国海外并购投资金额的28%(313亿美元)流向了美国。 中国跨境交易活动的增长首先要归功于大宗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数量的增加。中国投资者目前共申报此类交易17宗,交易对价83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大宗交易数量仅为6宗,交易金额为165亿美元。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最终没有达成交易的并购案数量也相应增加。今年共有15宗交易(总价24亿美元)抱憾而归,其中最大的一笔当属中国保险巨头安邦放弃155亿美元收购美国酒店集团喜达屋。

鸿商产业即将收购德国生物技术公司

Epigenomics 推荐其股东接受鸿商产业控股集团的公开要约收购。5月30日的股东大会上,总裁Greg Hamilton详细阐释了交易的有利因素:公司能够为产品研发争取到资金的同时,股东也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鸿商产业每股7.52欧元的要约报价相较于四月底收购公开前Epigenomics过去三个月的加权平均股价,实现了近50%的溢价。鸿商产业对这家德国柏林的生物技术公司的估值为1.71亿欧元。

新一轮的“走出去”

中国央企表现出与德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兴趣。11月7日部分央企代表在法兰克福与大约50位并购业务专业人士会面,旨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并增进对德国投资市场的了解。拉开活动序幕的则是围绕最近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紧张的讨论。 本次活动以“2016中国中央企业走进德国”为题,在位于法兰克福的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举办。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主办了本次活动。 专为国企服务的交易所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于2003年由两家上海本地的交易所合并成立,是国企交易的主要平台并直属国资委。交易所副总裁李杰和国际并购部总经理任立中在他们的讲话中提到,所有非上市国企的参股、并购及合并都必须通过该所进行,此外国企的其他资产、债务和知识产权的交易也可以在此进行,这其中当然包括跨境并购交易。现场任立中还向德国与会者介绍了他带来的半导体、信息安全技术及交通指示设备的境外投资新项目。个别国企也对自身情况作了介绍,其中一些正在德国和欧洲加紧寻找合作伙伴。 反驳德方的批评 近期德国经济部撤销福建宏芯基金对爱思强发起的收购案的无疑问证明和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加布里尔对德资企业遭受中国监管部门不平等对待的批评无疑给中德经济合作的局势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经商室朱伟革参赞公开反驳了来自德国政府的批评,他举证道,鉴于目前在中国的德资企业达8000多家且投资将持续增长,德资公司在中国的活动基本不会有什么障碍。相反的,目前只有大约2000家中资企业落户德国,中资企业在并购领域完成的参股收购交易规模相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而言依然较低。同时朱参赞也强调,中国将不断改善针对境内外资企业的监管环境,去年针对大部分行业注册公司的审批程序简化正意味着政府在此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而投资限制行业几乎减少了一半,从过去的70个减少到38个。 现场签署协议 随后,来自中国银行、欧亚咨询、普华永道、林肯国际及诗道芬股份公司的行业专家就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参股投资的市场条件和成功因素进行了报告。中国银行法兰克福支行代表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中国投资热:游戏升级而并非结束

62宗并购交易,110亿欧元交易总额——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和参股如火如荼,并购意愿似乎毫无止境。然而在今年三个月过后,交易宗数却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地方得出结论:中国在德国并购市场上的投资热已然成为过去时。然而即使在2016这一创下纪录的年份里,第一季度也只不过有9宗交易,仅凭这个数字是无法解释其后180度的转变的。

德国沙发品牌Rolf Benz被中国家居生产商收购

德国知名沙发生产商Rolf Benz被中国家居企业以4160万欧元收购。该家具制造商是来自中国杭州的上市企业顾家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家居用品的生产与销售。近日,该企业收购了德国Rolf Benz AG & Co. KG以及Hüls 集团下的RB Management AG。这宗交易意味着,近几月内德国企业第二次向中国买方出售其知名家居品牌。

“中国大买手”这个群体正在全球并购市场上迅速崛起!

2014年,根据晨哨研究部监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宗数为331宗,其中254宗披露了交易金额,至少涉及资金约914.55亿美元。短短12年间,中国跨境并购额增长超过百倍!

方源资本入主博世马勒涡轮增压系统

方源资本计划收购德国合资企业博世马勒涡轮增压系统(BMTS)。作为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方源资本通过此次收购将接管由博世和马勒合资的涡轮增压系统的全部业务,全体员工以及生产基地也将得以保留。在今年一月,两家德国汽车配件供应商就已宣布出售其共有的涡轮增压部门。关于收购价格和相关细节三方并未对外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