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是开放的”

第14届德国公司并购大会 (Deutsche Corporate M&A-Kongress) 于11月14日-15日在慕尼黑举行。活动首日,来自全德国约200位并购行业专业人士于会议上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的并购参股行为并不会给德国中小企业带来威胁。在围绕公司收购与合并的国际化趋势主题进行的小组讨论环节,与会的专业人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投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利大于弊。 该专家小组讨论由德国联邦并购协会董事会主席Kai Lucks教授主持。他以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切入讨论:来自中国的并购热潮越演越烈,这对德国中小企业是否构成威胁?Ashurst律师事务所合伙人Alexander Ballmann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实际上中国投资商通过近几年在德国开展的收购活动挽救了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为当地保住了就业岗位。 新发展前景 而在一些其他案例中,中国买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Ballmann指出,三一重工收购混凝土泵供应商普茨迈斯特和徐工集团收购施维英的交易案并不意味着完全出售整个行业。虽然这两家被收购的公司在收购时运营情况良好,但行业市场的60%集中在亚洲。Ballmann认为,中方的投资为这两家德国企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使他们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不同以往的局势 西格里集团总顾问兼首席合规官Stephan Bühler博士补充道,近期在德国媒体和政治领域对中方买家提出的质疑来源于某种程度上的不安。由来自英美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发起的并购行为在德国已司空见惯,而中国过去一直被德国企业看作投资的目的地,而非收购方。因此,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与德国面对这一新局势时的不安密切相关。 现场投票 约200位来自企业并购领域的代表绝大多数对以上专家的意见表示了赞同。通过手机APP的现场投票,65%的与会者否认他们将中国的投资并购视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威胁,仅略超过三分之一的参与者选择了“是”。 中国进军工业4.0 中国正在尝试通过包括“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进军德国工业制造的演练场“工业4.0”领域。SAP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与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Georg Kniese则相对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他认为,在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其他国家的市场和产品也都在发展之中。中国与他们一样需要借助收购核心技术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Kniese直接点明:“赛场是开放的。”然而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相对西方的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限制国外的IT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中国在这一领域建立起了本国内的行业垄断巨头。这在未来将对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工业生产和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例如云服务只允许由中国服务商提供。 爱思强收购案 关于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的案例,参与小组讨论的专家建议同样保持冷静的头脑。Ashurst律师事务所的Ballmann将德国经济部撤销无安全疑虑证明的行为视为单纯的行政决定。西格里集团的Bühler则不认为这项收购会对德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只有涉及军工企业与特定安全领域的IT企业才能考虑禁止交易。“我不认为这项决定有法律条款支持”,他总结说。在此期间副总理加布里尔的言论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中方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中国企业只是要求能依照当地法律得到公平对待”,Bühler说。 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依然不可或缺 活动结束时现场就另一个问题也得出了结论——德国企业已无法绕开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仅四分之一的与会者认为,在中国开展并购投资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在其他投票者中,36%的企业已经进入中国,26%正在当地计划拓展新业务,13%的企业正在考虑进驻中国市场。

徐锻公司成功并购EBU

江苏省徐州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 (Xuduan) 收购德国EBU成形技术有限公司。卖方是持有EBU多数股权的荷德合资控股集团Nimbus公司与Jörg Berger,后者在收购完成后将继续以总经理身份经营该公司。EBU的前身是宣告破产的Burkhardt GmbH,自2012年起由Nimbus公司与Jörg Berger重组而重获新生。收购成交价格各方还未透露。 这笔收购交易的进展十分迅速:10月20日徐锻集团与EBU刚刚签署股权收购协议,月底时交易已完成交割。如此快的协商过程并非没有原因,同为这一细分市场板块的活跃企业,双方从去年9月就已开始接触。两家企业都是大型压力机与冲压机的专业制造商。 徐锻公司计划通过收购EBU扩充自身的产品组合并进入中欧与东欧市场。这家位于江苏徐州的企业创立于1951年,拥有约600名员工。徐锻公司由江苏富仁集团控股,该集团旗下17个公司的业务遍布家用电器、车辆与航空制造和电网铺设行业。 EBU公司位于巴伐利亚州上弗兰肯区首府拜罗伊特,于4年前完成重组更名,其前身Burkhardt GmbH创立于1861年。目前有约120名员工在这家企业就职,2016年营业额预计达到2500万欧元。该企业的业务主要面向汽车制造供应商,这一板块的收入约占公司每年营业额的60%。

新一轮的“走出去”

中国央企表现出与德国深化经济合作的兴趣。11月7日部分央企代表在法兰克福与大约50位并购业务专业人士会面,旨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并增进对德国投资市场的了解。拉开活动序幕的则是围绕最近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紧张的讨论。 本次活动以“2016中国中央企业走进德国”为题,在位于法兰克福的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举办。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主办了本次活动。 专为国企服务的交易所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于2003年由两家上海本地的交易所合并成立,是国企交易的主要平台并直属国资委。交易所副总裁李杰和国际并购部总经理任立中在他们的讲话中提到,所有非上市国企的参股、并购及合并都必须通过该所进行,此外国企的其他资产、债务和知识产权的交易也可以在此进行,这其中当然包括跨境并购交易。现场任立中还向德国与会者介绍了他带来的半导体、信息安全技术及交通指示设备的境外投资新项目。个别国企也对自身情况作了介绍,其中一些正在德国和欧洲加紧寻找合作伙伴。 反驳德方的批评 近期德国经济部撤销福建宏芯基金对爱思强发起的收购案的无疑问证明和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部长加布里尔对德资企业遭受中国监管部门不平等对待的批评无疑给中德经济合作的局势掀起了轩然大波。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经商室朱伟革参赞公开反驳了来自德国政府的批评,他举证道,鉴于目前在中国的德资企业达8000多家且投资将持续增长,德资公司在中国的活动基本不会有什么障碍。相反的,目前只有大约2000家中资企业落户德国,中资企业在并购领域完成的参股收购交易规模相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而言依然较低。同时朱参赞也强调,中国将不断改善针对境内外资企业的监管环境,去年针对大部分行业注册公司的审批程序简化正意味着政府在此过程中迈出了一大步,而投资限制行业几乎减少了一半,从过去的70个减少到38个。 现场签署协议 随后,来自中国银行、欧亚咨询、普华永道、林肯国际及诗道芬股份公司的行业专家就中国企业在德国进行参股投资的市场条件和成功因素进行了报告。中国银行法兰克福支行代表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德意志银行获准退出华夏银行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德意志银行以数十亿欧元出售华夏银行19.99%股份的交易最终通过了中国银监会的审批,买方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ICC)。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位于法兰克福的德银总部可以松一口气,华夏银行的估值在此期间已显著缩水。 早在去年12月28日德意志银行已经宣布将持有的华夏银行少数股权出售给PICC,当时该交易估值大约在230到257亿人民币之间(合32到37亿欧元)。然而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夏银行的估值大幅缩水,本年度第三季度末德银所持股份的估价已跌至28亿欧元。2015年初这一估值仍在40多亿欧元,随之而来的却是去年夏天中国股市的暴跌和最近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下跌(欧元对人民币升值),因此德银在宣布出售后仍然需要不断对所持份额的估价进行调整。 其实对于德银来说,本次股权出售是为了实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即将集团核心资本充足率由近期的11.1%提高0.4到0.5个百分点。根据巴塞尔协议III,金融机构对其他银行的参股将加重对自身资本的负担。尽管此前交易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在最近一次欧洲央行的压力测试中,德银本次出售华夏银行股权的积极效应已经体现。 德银于2006年作为战略投资商入股华夏银行,2008年至2011年间曾多次增持股份直至达19.99%。

中国对外投资为何频频引发争议?

德国市场对来自中国的资本充满了吸引力。高素质的劳动力、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艺和德国制造的品质保证,都是中国企业选择德国进入欧洲市场的主要原因。德国作为掌握多个前瞻性行业核心技术的工业强国也备受中国政府关注。与此同时,许多德国企业在被收购合并后对中国投资商给予了正面评价。中国企业的积极投资究竟对德国经济有何宏观影响?贝塔斯曼基金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探讨了这个问题。 中国对德直接投资使两国经济相互交织,为德国市场带入新资本,并为当地保留和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投资商的加入也有其特殊意义。“许多在过去几年被中国投资商收购的德国企业和新股东都有很好的合作经验,其中包括中国股东对保留当地公司的运营及就业岗位的承诺和德国企业从此进入中国市场获得的便利。”贝特斯曼基金会的经济学家及该项调查的撰稿人Cora Jungbluth解释道。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负面的声音,首先就是对中国政府可能会对企业施加影响的担忧。中国企业内部的权力架构通常相对不透明,同时在中国政府职能与经济领域在非官方层面频繁交集。因此中国的民营企业尚不能被看作单纯为经济效益驱动的经济主体,更不用说其他直接受中央控制的国营企业。 Cora Jungbluth认为,中德两国在经济合作中所处的地位并不平等:德国为中国投资商提供了自由的市场准入,且未对行业关键技术建立保护机制。相反,中国政府对战略性行业的对外合作则采取有意识的保护政策。“中资企业在德国享有很高的自由度,在中国的德资企业则无法享受同等待遇。”Cora Jungbluth评价道。她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德国和欧盟政府要在毫无顾虑的出售本土企业和彻底的贸易保护主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显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请点击链接阅读调查报告全文(英文)

中国企业收购加拿大自动化领域专业集团

中国某财团收购加拿大机械制造和自动化专业公司Valiant TMS,卖家是持有标的公司的Solcz家族。该交易由来自德国奥格斯堡的MBL China Consulting公司提供咨询指导,目前正有待监管部门审核批准。中国买家的身份将在今年年底交割完成时公布,最终价格各方也还未公开。 Valiant TMS是一家为汽车航空制造业与重工业提供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全球供应商,该集团的业务范围包括车体制造生产设备、发动机装配系统、严密性试验机与工业清洗系统的生产,并为车辆总装与运输装卸系统提供解决方案。这家公司设立于1959年,总部位于加拿大温莎,在其他13个国家拥有27个生产基地与营业据点。公司高级管理层成员透露,合并完成后企业将继续执行目前的管理方式。公司希望通过与中国财团的合作赢得新的市场机遇。 这家位于上海的财团由中国企业及其财务合伙人组成。投资商声称计划在工业4.0领域建立一家智能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全球供应商,为此该财团必须依托Valiant TMS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这家合并后的新企业不仅将有机地成长,还将通过更多的并购活动加速成为全球行业领袖。
Outbound-Investor China

中国投资新机遇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最新一项调查得出结论,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2016-2020年)着眼国家经济结构的现代化,并为海外投资和外商对华投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尖端科技装备、互联网与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将在跨境合作与并购参股领域收获新机遇。 在这项题为“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国的转型和与世界经济的整合”的调查报告中,毕马威的专家们探索了中国又一个五年计划将为海内外投资者带来的新机会。中央政府已将生物制药部署为重点产业,生物制药企业的总营业额在2010年到2014年间实现了平均每年约23%的增长,目前为止这一领域已有超过170家上市公司。预计到十三五计划结束时,这一数字将会增长两倍,基于基因学研究的新型生物技术也将继续研发并投入应用。专家认为,推动跨境并购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不断深化的国际间合作。 在尖端科技装备领域,中国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海外企业和核心技术的并购,涉足航空航天、造船、轨道交通、机器人与自动化、农业机械与管理、医疗器械与石化工业设备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的前沿技术将会得以引进并继续研发。 点击阅读毕马威调查报告全文(英文)

爱思强收购案的戏剧性转折

德国联邦经济部再度将中国买家对特种机械制造商爱思强发起的收购要约提入审核程序。经济部于九月初对买方福建宏芯基金提交的对国家安全无危害证明提出了异议,爱思强上周五才从经济部获知这一消息,临时公告则等到本周一上午6点半才发布。显然,本次收购的各方都出师不利。 福建宏芯基金在今年7月底以6.8亿欧元的对价向爱思强发起收购要约。有消息称,这家中国企业在爱思强出售约三分之二的股权交易中已经中标。10月21日是该收购要约的最后接受期限。 爱思强生产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娱乐设备、汽车工业和工业照明LED设备的制造。这家从亚琛工大分离出的高科技企业也是当时新市场的宠儿,1997年爱思强成为高科技行业的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爱思强的股东大会在今年年初经历了一场风暴:他们认为收购对价太低,专业技术将转移到中国。买方曾作出承诺,将继续维持在德国的管理层和管理方式,只收购,不介入。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德发起并购的一贯做法。 经济部部长Gabriel就此事发表言论:面对外国企业的收购计划时,德方需要更大限度的管理权,也就是说,德方需要更多的意见参与和政府监管。这种要求显然是和自由市场的原则相悖的,中国买家——或者任何一个买家——提供的对价是否合理,应当由股东大会决定。个别情况下股东会通过抛售股票来表明立场。 类似的争议在之前美的对库卡发起收购时已经出现,却完全没有要平息的迹象。政府的这类爱国言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常常被民众取笑,但所有人都意识到的事实是:中国的投资版图正在全世界扩张。 Gabriel的计划也正是他竞选策略的一部分:向民众开空头支票,利用平民主义赢得选票。 有趣的是,中国对外商对华并购实行的严厉的监管政策在国际上却未遇到太大阻力。当然不是每个企业都被允许在中国投资,而被允许在中国进行投资的企业,也需要应付严厉的审查和监管。大多数情况下,外商需要以交换技术为条件获得审批,否则只能望洋兴叹。 目前德国官方的程序是这样的:为了保证国家安全,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可以对外国企业发起的每一宗对德收购案进行单独审核。这一程序的法律依据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与对外经贸条例。任何一宗外商企业要取得德国境内公司25%以上股权的交易都必须经过审查。 联邦经济部所表达的担忧,爱思强自然需要作出回应。这一收购要约对于这家已多次面临危机的企业来说算是很大方了:各方透露,合并之后并不会采取降低成本或裁减员工的计划,福建宏芯基金将支持爱思强目前为止采取的发展战略,Martin Goetzeler先生与Bernd Schulte博士将分别继续担任公司的CEO和COO,福建宏芯基金将为爱思强提供约17亿人民币的股本融资。

科隆大型多功能用途场馆易手亚洲

德国最著名的运动和音乐场馆之一易主:科隆朗盛竞技场(Lanxess Arena)自几个月前开始属于两个分别来自韩国和香港的投资商,卖家是建筑商Josef Esch名下的封闭式不动产基金。打包出售的不仅包括多功能场馆本身,也包括科隆市政府使用的其他建筑物。文|Thomas Muencher (托马斯·慕尼黑尔)  股东大会面临着抉择:2015年12月这宗不动产交易最终被通过。据媒体报道,朗盛竞技场的成交价高达4.4亿欧元,而股东最初的要价甚至达5亿欧元。竞技场建筑群除活动场馆外还包括多座附属建筑物,如停车房(一半属于科隆市政府)、科隆鲨鱼冰球俱乐部(Kölner Haie)的训练馆和科隆科技市政厅。 巨型娱乐活动建筑群 这座德国最大的体育和活动场馆以突破性的规格于1998年9月落成:7.25万平方米的使用面积,17,500个座位,用于视频传输的大型银幕,餐厅、小吃店、酒吧和商店,并配备最先进的舞台、音响和灯光技术,整个场馆当时的建设费用约为9亿马克。科隆市租用了科技市政厅并且可以根据合约于2029年以约2亿欧元购买。2012年起场馆由门票总代理CTS Eventim Arena Management有限公司接手运营,2014年共接待体育活动、音乐会和喜剧表演等活动观众150万人,2015年上半年则为71.4万人。 显赫的股东 科隆竞技场于2008年被经营特种化学品的朗盛(Lanxess)集团冠名,其所有权归属一家封闭型不动产基金。该基金的拥有者是房地产商Josef Esch和科隆的一家私人银行Sal. Oppenheim。超过75个的投资者投资了该基金,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科隆出版商Alfred Neven DuMont、前拳击手Henry Maske以及诺伊斯的Werhahn企业家族。基金的最大股东则是Oppenheim和Ullmann家族的几位成员,他们掌握着Sal Oppenheim金融集团,直到它2009年被德意志银行收购。到目前为止,科隆竞技场这项不动产的年回报率应有3%。通常该类基金在一段时间后会把物业转让,因此早在三年前业主大会就已授权房地产商Josef Esch进行出售谈判,但这一过程却有些艰难。直至2014年年底,出售三个不动产组合的准备工作才告一段落。朗盛竞技场的出售所得将按照基金的持有份额分配给每一位基金投资者。 来自韩国和香港的买家 对于韩国买家未来资产环球投资和香港买家佳辰资本而言,这次交易意味着进入德国不动产市场的机会。未来资产于1997年成立,管理资产总额达930亿美元,是韩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该企业首先因其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度而闻名,并在这一领域投入了近80%的资金。此前,未来资产在欧洲市场仅活跃于英国。佳辰资本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香港注册,是中国企业家蔡奎名下的家族理财室,他是香港上市不动产企业龙湖地产的创办人之一。经过不动产咨询公司Arminius Kapital的介绍后佳辰资本联络上了Josef Esch。“我们使佳辰留意到了科隆的竞技场”,Arminius Funds Management的合伙管理人Peter Jun说道。而与未来资产的联系则由Brookfield Financial公司安排。“我们委托投资银行在韩国为我们寻觅一位合适的联合投资者”Jun先生说道。交易的规模和复杂性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项挑战。“遇到的障碍还有不同的市场规则、双方的期待和谈判技巧以及所谓的语言文化差异”Jun先生对交易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娓娓道来。 虚拟资料室提供辅助 Drooms公司受到委托为这笔交易建立了一个在线资料室,以便买家能访问所有关于这一不动产的重要数据。Drooms总经理Jan Hoffmeister说道:“Arminius是我们的长期客户”,但其他各方也早已听说Drooms的虚拟资料室服务。“我们的任务是,为参与各方提供一个有效合作的外部平台”,Hoffmeister先生宣称。由此重要的经济数据、建筑图纸或产权证等信息可以安全地被查阅“在这笔复杂的交易过程中,参与各方被Drooms邀请进入不同的群组”,Hoffmeister先生解释道。“有赖于全面的权限管理系统,各个群组都有不同的权限设置,只能访问与其相关的文件。”在欧洲市场,Drooms是前三名虚拟资料室供应商之一,其它两大供应商是美国公司Merrill和Intralinks。自2001年入市以来,Drooms已经为总价值超过3千亿的交易提供过服务。除不动产、咨询企业和经济事务所外,大型集团如瑞银集团、麦德龙、赢创和Rewe都是他们的客户。 租户依旧镇定 面对出售的消息,相关承租人表现得十分平静,朗盛竞技场的经营者暂时不会更改。“我们的租约至2032年有效”,负责营运的Arena Management有限公司的总经理Stefan...

“还要向德国多学习”

一部名副其实的商业犯罪小说,齐合天地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对回收专业公司Scholz进行了收购。故事元素包括:高负债,失去偿还能力的公司债券,法律漏洞以及故事的结局——来自中国的投资商帮助清偿了债务。在最新出版的2016年第4期杂志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对这笔交易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以下是我们对齐合天地首席投资官吴健源先生进行的采访。 企业家杂志(以下简称企业家):吴先生,您能否简短介绍一下本次齐合天地对Scholz集团进行的收购案? 吴健源(以下简称吴):齐合天地集团是中国最大的金属回收公司,集团的目标是在未来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金属回收企业。对实现这一目标而言,Scholz集团是一块重要的奠基石。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家金属回收企业能达到像齐合天地和合并Scholz之后这样的整合程度。中国的回收市场目前才刚刚起步,市场的发展和成熟尚需要时间,同时我们正在经历其他工业国家已经经历的发展周期,通过两边团队的整合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中国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许多工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会终结,作为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未来的市场需求会十分巨大。这笔交易本身相对来说是价格高昂且充满挑战的,因为这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股权收购,由于Scholz集团的高负债,我们必须首先通过一个所谓的债务转控股权的收购程序进行财务重组,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了不同批次的债券和债权人。在此之后我们才能对股权进行收购,因此在整个交易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额外的任务需要完成。 企业家:您认为齐合天地这次在德国的参股交易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这一决策背后的构想是什么? 吴:Scholz集团和齐合天地的业务是高度互补的,因此两大公司的合并在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这笔交易,两个企业都将赢得可观的利润增长的机会。短期内带来的一大优势是原材料的境外采购,合并为扩大后的集团拓宽了世界范围内的原料采购渠道并能减少各个环节对中间商的依赖。由此,即使在一个比较紧张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的金属回收业务也依然可以创造利润。长期的优势则是战略上的。中国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并且正在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对我们这一行业的环境监控和环保标准正在逐渐收紧提高。我们还要向德国多学习,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类似转型,无论从工业技术还是管理层面。 企业家:Scholz过去几年一直无法自立生存,您如何认为这家公司在接受了外国的帮助后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吴:首先是Scholz过去十年累积的财务负担让公司发展难以为继,之前的几次重组都未能完全解决债务问题,我们的财务重组则以解决这一问题为目标。不一定需要外国的帮助,任何一家对资源回收产业感兴趣的私募股权企业或任何一个欧洲投资者都可以慷慨解囊。 企业家:这能为齐合天地带来什么额外收益呢? 吴:如果没有外部的帮助,第二个障碍更难跨越——目前全球金属废料和钢铁的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国际市场对这些资源多年以来抱着谨慎的态度,这一情况在短期内不会改善:2015年国际市场价格再度下跌。与此同时全球的钢铁生产在整个价值链环节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在钢铁及有色金属领域。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进行整合以留在行业内并继续保持竞争力。齐合天地进入金属回收领域,正是为了在这一背景下为企业自身搭建一个整合的平台。 企业家:这一过程进展得如何? 吴:为此我们需要优秀的技术,业务专家和一个紧密的供销网络。齐合天地集团已经做好迎接中国新一轮增长的准备,但缺少Scholz在欧洲和美国所拥有的网络。同时我们也为Scholz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持续增长的市场,这不是欧洲投资者或竞争对手可以为Scholz提供的。除此之外,齐合天地集团作为上市企业可以提供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渠道。我们将与Scholz一道成为全球资源回收产业中的佼佼者。 企业家:在这样的跨境交易中,我们对标的公司,当地市场以及欧洲大陆应该有什么样的了解呢? 吴:Scholz的业务遍及欧洲各国,我们必须要了解该公司在各个国家不同的资产配置情况、业绩表现、管理层成员、营运和审计、市场动态、客户群体以及对原材料的供应渠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面临的问题有一个宏观的掌握并制定出解决方案。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则是文化差异。欧洲不是一个单独的国家,而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组合,Scholz的大部分员工从未去过中国并且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因此我们必须有能力融入当地的环境。我们的团队不仅在语言上,也要在文化上理解对方的员工。在这次合作中透明度对交易各方来说都很重要,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保持开放并且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争取到员工的支持并让他们与我们一起为齐合天地和Scholz的未来共同奋斗。 从交易的角度来说,了解本次收购过程中的动态至关重要,因为本次交易是在一个比较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当时企业同时受到两边的托管。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理解双方的诉求,因为双方的诉求有很大不同,我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来找到一个处理方式。此外决心和果断的态度也很重要。基于个别的不好经验,一部分欧洲企业对中国投资商还持保留态度,尤其当涉及到股权转换和交易安全的问题时。齐合天地在这种环境下仍然可以按照计划甚至提前达成交易过程中的每一个目标,这为股东们增添了信心。 企业家:作为新股东,齐合天地将怎样参与到当地的管理层中? 吴:齐合天地是一个战略投资商,我们也拥有自己的行业专有技术。因此我们不仅会像财务投资商那样关注企业的收支平衡并对融资和投资问题提出建议,我们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企业的运营。比如说我们已经计划在齐合天地和Scholz之间进行工程师和专家的交流。未来还将会有一名齐合天地的代表与Henry Qin一同在Scholz的高级管理层中完成Scholz集团的重组。股东有着清晰的战略,为达成战略目标并领导Scholz走向未来,股东会把Scholz公司交给大部分成员为德国籍的高级管理层。 过去几年的重新调整使Scholz的管理层消耗了许多时间和能量。股权交易完成后,由新老成员组成的管理团队将把精力集中在业务、客户和员工上,以完成对Scholz集团的重塑。只有这样Scholz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找回它的地位。             个人简介 吴健源是中国齐合天地集团的首席投资官兼投资及发展部门总经理,吴先生曾服务过的企业包括渝商投资集团、法国巴黎银行和新加坡电信。

天翔环境参股欧绿保集团

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收购了欧绿保集团(Alba Group)旗下中国业务和服务板块的60%股份。通过企业所有人的邓氏家族基金,天翔环境实现了对这家位于柏林的废料回收专业公司的参股。这笔交易自2017年1月1日起生效,交易的最终价格各方没有透露。但根据媒体的报道,天翔环境可能为获得这两项业务的多数股权支付了3亿欧元左右。

德诚科技稳健前进

德诚科技股份公司在2016年上半年创造了约3千9百万欧元的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3%,其税后盈利甚至可能达到1千1百万欧元左右,增幅为17%。根据目前业绩估计,这家来自泉州的聚氨酯树脂生产企业应该能完成2016年年度的预期营业额。除了傲人的业绩数字,他们在慕尼黑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还透露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