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hermann simon - search results

If you're not happy with the results, please do another search
Mittelstand und KMU "Made in China"

中型企业“中国制造”

煎香肠,幼儿园和中型企业有什么共同点? 这三个词都是所谓的外来词:典型的德国出口热门词,而这些词很早就已进入其他语言和文化。在中国也不例外。不仅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有很多自1978年改革政策开始实施以来成立的许多中小型企业(KMU)。如今,中国估计有380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代表了60%的GDP,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劳动力。 这些数字,跟我们在德国见过的类似,导致了针对中国创业人群进行研究的科学工作量的增加。它们如何促进创新和增长,与西方同行有何不同?在德国的实践经验中,通过职能划分和监督机构建立相互控制的体系越来越多,而典型的中国公司则由“老板”领导。这个概念可以翻译为“alter Boss(大老板)”,通常是指公司的所有者和董事总经理。 轶事案例研究或顾问喜欢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在最近由著名的西班牙IE大学中国中心进行的比较得出结论,相似之处明显多于差异:基于调查的研究表明了这些跟年龄,过去的经历以及领导风格相关的相似性。甚至倦怠率也差不多。与全球化和国际经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也许可以对此做出解释。 最突出的差异是,中国女企业家所占比例明显更高。这证实了其他的研究,并且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比较中相当高的女性劳动力比例有关。还有实施至201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发挥了作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中国父母通常都将所有资源投入到他们成功的职业生涯中。这就有了以下的成功:全球约70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女富翁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 IE研究数据还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平均睡眠时间少于欧洲企业家,虽然不多,但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还不说德国中型公司的员工每个工作日要消耗4.2杯咖啡。儒家的职业道德似乎比定期摄入咖啡因更有效。“996”是许多中国公司的常见做法:员工应每周六天从上午9:00到晚上9:00在办公室工作,阿里巴巴(Alibaba)创始人马云(Jack Ma)也是这种工作文化的支持者。 创业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除了这些统计上可测量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更深层的特性。创业是一个依赖路径的取决于历史条件的进化过程。战后经济奇迹就是这样塑造了德国中型企业的形象。谦虚,脚踏实地,精力充沛和聪明才智等优势对当时环境下企业家的成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努力工作又非常注重细节的钻研者,大多扎根于农村地区,这些都奠定了当今许多世界市场领导者的基础。 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在中国,相对于技术工程技能来说首先要求的是实践技能。企业家必须能够灵活地做出反应并迅速做出决定。这也是有历史现实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地震般的巨大改变——1950年代实行的计划经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改革。这个时期给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后果。而且,它们也推动了整个社会适用这些变化。 改革从一开始就逐渐进行着,没有蓝图或时间表。这种实验性的创新方法总是被拿来与逐渐穿越一条宽阔的河道进行比较。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没有设计好这个目的的整体计划。其中大部分可以应用于中国企业家的行为。问题在于要同时关注多个项目并迅速抓住机会。通常有一个获胜的道德准则以及赢家的道德准则,即聪明的商人可以利用非常大量的手段来取得成功。而输家对此刚好不够机警或没法聪明到察觉风险。 不断的寻找 灵活性和即兴创作是这种企业文化的决定性特征。这与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M. Kirzner)的观点一致,他将企业家描述为一个不断寻找获利机会的人,并对此创造了“警觉”(“alertness”)这一概念。这种独特的活力可能是与德国中型企业最大的不同。如果说德国众多公司的特点是非常深入地钻研特殊专长,归纳一下就是“螺丝钉之王”,那么中国企业家很少在经济领域有专研,而是不分行业地寻找好的商机。企业集团因此分布广泛,而根据定义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的隐形冠军则很少。2014年至2016年,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中国清点了68位这样的未知市场领导者。作为比较:在德国有1,307位。 但是,不要将不断寻求新的商机与缺乏总体战略相混淆。与中国国民经济的转型过程类似,果断的尝试,勇于创新的勇气以及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意愿,这些都是务实的实验性方法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企业发展通常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关系层面上也是如此:尽管中国的交易速度通常比较快,但缓慢建立深刻持久的信任关系更受到高度重视 确实,“关系”,这种以不言而喻的承诺与交流规则为特征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络,在中国仍然是每个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有弹性的关系网是能促进公司的成功。IE 大学的最新论文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 ,并不是没有指出,这与西方文化的共性相比,差异并不大。 在政治网络中 当然,德国的中型公司也拥有强大的人脉网络,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有些业务是没法做的。 然而,中国的关系网络是社会体系所固有的,并且显然更具政治性。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体制上的差距。信息不是免费提供的,资源通常是不可访问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中国企业家依靠他们的人脉网络这样的非正式机构来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政治交往起着跟预想一样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几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与政党的决策以及供资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中小企业司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二分之一的中国B2B初创企业中都有一个团队成员专门负责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那些对政治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公司不同,国家在为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供给资金方面到现在仍然只发挥了次要作用。由于许多中型公司也无法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所以融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私下的人际网络进行的。 不管是政治还是私人捐助者都对“老板”施加巨大影响和压力。虽然政党和公司的投资者很少参加谈判,但是,他们无需坐在谈判桌旁就可以支持合作或交易,或者让其无法成行。本质上,“老板”是中国公司内部对于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来说几乎是一个专制的决策者,而对于政治和融资利益相关者来说,他却处于一个非常紧密的对于欧洲人来说完全看不透的人际关系网络中。 私营企业家决定中国的未来 正如典型的德国中型公司中出现的时代的交替发展,新的数字产业的出现,女性高管人数的增加以及持续的城市化而产生的不同看法一样,中国企业家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跟德国企业类似的后续主题。据估计,未来几年将有300万以上的中国企业家退休。但中国现在正好需要他的企业家们。经济成功故事的延续越来越依赖于内源性创新,但这只有在私营企业家愿意冒险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难怪中国政府正在日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例子是2 018年生效的新版《中小企业促进法》。 企业家思想被表现为艰苦的工作,追求卓越,工艺,创新和社会责任。听起来真的很像“德国中型企业”。

书评:“中国老板——神秘的竞争对手”

我们作为西方人了解中国吗? 我们了解中国的经济吗? 谁才是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推动力? 这样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经常造访中国的我。 Hirn的这本书有效地填补了德国读者在这一领域的知识漏洞。这本书的内容超越了它的标题,它不仅涉及到“中国老板”,还涉及到由他们创立并且现在还在掌管的公司。

隐形冠军企业——德国企业家中国之行(广东和江苏)

从11月5日至11月11日,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和德国亚洲经济圈协会将组织德国企业家到访中国。
Auf in die westliche Welt: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weiten ihre M&A-Transaktionen kontinuierlich aus.

正常而且不可避免

传统模式的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一过程往往从出口开始:而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有贸易公司介于其中。之后,通过在目标市场建立销售公司自主掌握销售。必要时,还设立售后服务中心。在某一时候在大国建立生产基地。最后也将部分研发工作转移到国外市场上。德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走在了前面。目前众多企业正在中国或印度纷纷建立研发中心。这尤其适用于中型企业。隐形冠军现在更多地体现在新兴市场或专业知识中心(如新加坡)的价值创造链的所有阶段。而中国企业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仅在通过销售中介出口产品(往往通过香港的销售办事处),而自己未能直接进入欧洲、美国或其它地区的目标市场。这为中国企业在许多方面带来明显的弱势。

Unternehmeredition Verlagsspecial M&A China/Deutschland 2013 (Deutsch)

3 Editorial Markus Rieger 4 Grußwort Rainer Gehen und Samuel Oehler Einführung 6 Gute Rahmenbedingungen für M&A-Transaktionen Ulrich Plumbohm 8 China Outbound überholt Inbound Chinesische Investoren werden in Deutschland immer aktiver 10 „Wir stehen am Anfang einer Riesenwelle chinesischer Auslandsinvestitionen“ Interview mit Patrick Becker 12 Der Mittelstand in Deutschland Prof. Dr. Frank Wallau 16 Sino-German M&A Sentiment Susan Lam, Daniel Mah nert-Lueg, Dr. hoTmas C. el, SittEng Choon 22 Normal und unausweichlich – Chinesische M&A aus strategischer Sicht Prof. Dr . Dr . h. c. mult. Hermann Simon 24 Chinesische Investitionen in Deutschland – ein Zwischenfazit Dr. Gebhard Zemke und Tim Sichting 26 „Für den Einstieg in China bieten sich vor allem konsumorientierte Unternehmen an“ Interview mit Klaus Rainer Kirchhoff 28 Das Comeback des Joint Ventures in China Dr. Ole Brühl und Caroline Frömmling Praxis 32 Chinesische Firmen sichern deutsche Arbeitsplätze Wirtschaftliche Motive bei Transaktionen 36 „Ein Musterbeispiel dafür, wie deutsche und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zusammenarbeiten“ Interview mit Gordon Riske 38 „Kunden und Mitarbeiter haben Vertrauen in den neuen Investor bekommen“ Interview mit Dr. Markus Wittmann 40 Best Practice für erfolgreiches M&A in Deutschland Ralph Hagelgans und Baoshan Bao 42 “Nobody trusted us at that time” Interview with Zhang 44 M&A in China - auch für den gehobenen Mittelstand? Prof. Dr. Kai Lucks 48 „Wenn die Chinesen kommen, besorg’ einen Chauffeur!“ Interview mit Vincent Hübner und Joachim Schlösser 50 Joyou - die etwas andere China-Story Christian Niederle M&A Prozess 52 Mehr zu erwarten Frank-Christian Raffel 54 Due Diligence: Maßgeschneidert und risikobewusst Dr. Stefan Duhnkrack und Dr. Yiliang Dong 56 Kulturelle Besonderheiten bei Verhandlungen und Transaktions Dr. Oliver Kirschner und Qun Huang 58 Augen auf bei Sprach- und Rechtswahl Dr. Henning Blaufuß 62 „Die Führungskultur in Europa ist extrem gegensätzlich zu China” Interview mit Michael Schäfer Legal 64 Welche rechtlichen Fallstricke erwarten chinesische Unternehmen in Deutschland? Claus Eßers und Christoph Schmitt 66 Der chinesische Staat als gemeinsam handelnde Person Martina Rothe 68 German labor law in a nutshell – How different is it form Chinese law? Alexandra Rose and Frank Luo 70 Die deutsche Hauptversammlung Bernhard Orlik 72 Lost in Complexity? Dr. Markus Rasner und Barbara Scharrer 74 Kreative Anlagenfinanzierung in Fernost Dr. Michael Bormann Service 76 Partner der Ausgabe im Portrait 80 Event-Kalender 81 Unternehmensindex/Impress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