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海航 - search results

If you're not happy with the results, please do another search

疫情后德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德国企业还能从中德间相同的发展趋势和便利的物流条件中受益。但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中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和良好的物流条件也为德国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机遇二:数字化和绿色经济 中国目前非常关注数字化和绿色经济,这也是德国非常重视的发展趋势。 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和“建设数字中国”。大量德国企业目前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与中国的总体发展趋势相对应。但许多德国公司尚未从中受益。此类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装备、轨道装备、新材料等行业,在自动化和数字化方面用户有丰富经验。应此类企业的要求,中国目前正在明确数字化框架,并给予这些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同等的优惠待遇。 另一方面,在全球零碳转型热议之际,德国企业尤其期待中国推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行动。中国的措施已经开始产生积极效果。根据汇丰银行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的研究报告《海外企业看中国2021:“双碳”开启新机遇》,近80%(76%)的海外企业认为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他们看好中国“双碳”目标实施带来的商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计划为中国市场提供更环保、更可持续的产品。如果考虑到德国也致力于建设绿色经济,中国的“双碳”计划对德国企业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 机遇三:便利的物流条件 此外,中德之间良好的物流条件为德国企业在华投资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机会。 在铁路运输方面,DB Cargo Eurasia在中国上海成立了子公司,为客户提供中欧之间快速、定制化的物流服务,即中欧班列。DB Cargo是唯一一家可以将新丝绸之路上的交通与德国铁路的欧洲货运网络相连接的供应商。截至2022年1月底,中欧班列已开行5万多列,运送货物455万标准箱,货值2400亿美元,连接到23个欧洲国家的180个城市。 在海运方面,中国国有航运集团的子公司中远海运港口从港口运营商 Hamburger Hafen und Logistik AG手中收购了Tollerort集装箱码头(CTT) 35%的股份。汉堡港是中国与欧洲之间最重要的海运和陆运物流枢纽。据了解,CTT目前服务于中远集团两条远东航线,一条地中海航线和一条波罗的海支线航线。通过汉堡码头的集装箱几乎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或运往中国市场。在铁路运输和航运条件的双重改善下,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将更加便利。 挑战一:文化差异 中国市场很大,但由于中德文化差异,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德国企业首先要了解如何更好地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许多在欧洲热销的产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经历一个适应期。例如,某欧洲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领先,但在中国却几乎没有市场。原因是该品牌不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该品牌非常注重安全和环保材料,因此在欧洲很受欢迎。但中国消费者更看重汽车的性能,而该品牌使用的3缸发动机因行驶时抖动的问题而饱受诟病。 挑战二:旅行限制和跨境互联网速度缓慢 旅行限制影响了在疫情大流行期间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德国投资者,特别是对于需要更多实地考察的绿地投资项目。然而,我们认为这些困难只是暂时的。疫情终将消退,中德之间的旅行限制将逐步解除。 然而,另一个问题无法这么快解决:在2020/21年度,德国公司仍将跨境互联网速度缓慢和行政障碍列为前两大业务挑战。此类问题由来已久,必须根据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来解决。 对中国市场的增长充满信心 为应对市场需求、日益加剧的脱钩趋势和持续的旅行限制,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正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此外,许多公司正计划在中国进一步投资,重点是新的生产设施、研发的扩展以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进一步发展。近日,中国德国商会和毕马威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在华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增长仍然充满信心。毕马威德国管理合伙人Andreas Glunz表示,在接受调查的德国公司中,49%的德国公司计划在中国建立新的生产设施,47%的公司计划增加研发投资,37%计划进一步实现生产自动化,30%则计划加强数字化生产。Glunz表示:“大约71%的受访公司表示,他们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与去年的调查相比,希望扩大研发投资的公司比例增加了15%。” 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中方欢迎德国企业来华投资,并尽最大努力为外商投资提供便利。
Chinesischen M&A-Finanzierungsstrategien in der DACH-Region

中国在德语区的并购及融资策略

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至2016年,中方投资者的投资收购额度在德国(2000-2016年近190亿欧元)、奥地利和瑞士达到峰值。中方在的德语地区使用的并购融资策略的方法大有不同,按照投资者的目的来划分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由那些为加深或扩大其德语区影响力而投资德国公司的大型中国公司和企业集团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化工集团在瑞士收购瑞士先正达股份公司(Syngenta AG)(约400亿欧元)以及在德国收购克劳斯玛菲集团(KraussMaffei)(9.25亿欧元),此外,还有复星投资德国富尔达(Fulda)的FFT制造系统(未公开收购价),还有中国海航集团收购瑞士空港(Swissport)、Gate Group和Dufry以拓宽其航空业内业务领域,这一极具侵略性的扩张战略虽以失败告终,但却提高了海航的知名度。 第二类 由那些因具体产品和技术或为了入驻德国以及欧洲市场而投资德国公司的中国公司组成。例如,美的集团(以45亿欧元)收购德国库卡股份公司(Kuka AG),同样的还有万达集团(以10亿欧元)收购瑞士体育营销公司盈方体育传媒(Infront Sports&Media)以及中方投资者合伙组成的财团(以5亿欧元)收购了欧司朗前子公司朗德万斯(Ledvance)。 第三类 由专门投资基础设施公司、基础设施相关公司或基础设施类似公司的中方投资者组成。其中包括全球最大水力发电运营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收购海上风电场Meerwind(未公开收购价),中国的北京控股集团(以14亿欧元)收购E.ON的前子公司EEW Energy from Waste和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45亿欧元)收购能源服务提供商Ista。 正如我们所见,每位中方投资者都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标进行收购和投资。因而,中国在德语地区的并购融资策略也相应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基本融资方案和结构 出于保密原因,部分融资细节尚未公开,但根据经验,中国在德语地区的并购融资策略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且在今后将意义非凡: 权益融资:中方投资者通过股权投资进行收购融资 所投入股本的金额和结构通常能代表投资者的可持续战略利益。例如前文提及的海航集团就极大程度地利用复杂的保证金贷款以及衍生品结构来为部分股权投资提供资金。这种具有风险且非完全透明的股权融资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战略方针。 同样可行却没有那么强侵略性的还有短期的“过渡融资”,它能为投资者提供股权投资的资金,并在之后通过长期的后续融资(例如增资)进行再融资。通常来说,这种过渡性融资至少得到了中国银行的部分支持,因为他们通常与中方投资者保持着长期密切的业务关系。 企业风格融资:企业不进行大幅收购融资,但对现有融资进行必要的再融资 中方投资者投资或收购公司往往要求对现有的融资进行调整或再融资,这通常是考虑到了“控制权变更”条款,或是为了维持公司的银行策略和融资策略的可持续性。例如:用银团贷款取代单一的短期双边授信额度,这或许能为公司的投资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间,必要时还能提供股息,正如前文提及的中国化工在收购克劳斯玛菲时就在Natixis和UniCredit安排了约5亿欧元的新信贷额度。 杠杆融资:企业进行收购融资 这种情况利用贷款提供部分收购资金,再利用被收购的公司在相应的“债务下推”之后,在现金流量中获得的利息和还款进行付息。公司必须偿还的债务额度不等。万达收购盈方体育传媒时使用了约4.5亿欧元的融资额度,这笔资金由瑞银集团(UBS)和联合信贷银行(UniCredit)提供,之后又被联合到其他债务水平中等的银行。这种收购融资也经常出现在基础设施的相关交易中。 此外,海航在2015年以约25亿欧元收购了瑞士空港,其中至少贷款了15亿欧元,接着又通过次级债券进行了再融资。在海航集团收购之时,作为航空服务商的瑞士空港已被穆迪(Moodys)评为糟糕的B3级别,不久前还被其降级为Caa2级别,据媒体报道,其原因是该公司正在对抗资金流动性问题。 收购融资过程复杂繁琐的大宗投资及收购 对此,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当然是中国化工斥巨资收购先正达股份公司。这笔金额不仅涵盖了先正达股份公司现有的贷款和债券,还包括了价值约200亿欧元的收购融资,这远远在先正达公司的价值水平上。此外,还有约50亿欧元的过渡融资用于部分股权注入,过渡融资在结构上次于收购融资。两种融资均由一个国际和中资银行团队提供。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收购融资在债券市场得到了充分的再融资。 展望 目前经济形势紧张,政治局势也较为动荡,本就一直不稳定的融资市场也更为敏感谨慎,中方投资者尤其应该在这个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收购融资。为了降低潜在的依赖性,理想情况下应准备数种融资方案,这不仅适用于初始阶段,也适用于之后的实行阶段。即使在危急情况下,这也可以确保比其他潜在竞标者和购买者具有更大的优势。 过去,部分融资方式十分富有侵略性,主要体现在信用状况不佳、债务水平高、相当不透明或机会主义投资策略以及高度依赖银行。但在可预期的将来,这些情况将极大程度地受到限制,只可能在收取高额手续费和利息的情况下出现。因此,中国在德语地区的并购融资策略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尽管市场条件变得更加艰难,但具有良好信用状况、适度负债比率和合理投资策略的融资仍可以成功进行,并且在理想情况下,不仅能获得传统的银行融资,还有获得资本市场和其他融资产品,以及其他类型投资者的可能性。在任何情况下,融资策略都应尽早与投资策略以及一般并购流程进行紧密充分的协调。更重要的是以统筹兼顾且可持续的方式说服卖家和目标公司。
Chinesische Käufer bleiben zu Hause

2020年年中报表:宅家的中国买家

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与荣鼎咨询确定,2020年前五个月内的中国境外并购活动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许多。 已公布的并购交易数量从2016年至2018年高峰期的每月约90宗下降至2020年一月至五月的每月近30宗。与2019年同期相比,中国的境外并购交易数量下降了71%,交易金额下降了88%。 中国境外投资的下跌是一种全球现象。2020年迄今公布的所有中国公司的海外收购交易量大致相当于2016年海航集团对希尔顿全球控股公司的投资(即65亿美元)。亚洲的交易量下降了65%,而欧洲的交易量从195亿美元下降了93%至14亿美元,此时,北美的交易量也从60亿美元下降了89%至7亿美元。 与繁荣时期相比,中国投资者在海外的初始地位已完全改变了。关键原因包括公司债务增加,更严格的资本往来管制和国际贸易限制。此外,欧美国家对外商投资的管制也让要求越来越高。 低需求,高门槛 尽管如所说的那样,外国投资在下降中,但各国政府仍收紧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控。这与G20峰会中签署的谅解备忘录相背,并未做到在新冠疫情期间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例如,欧盟于2020年3月更新了外商直接投资筛选指南,呼吁成员国支持欧洲公共安全。这旨在保护医疗保健行业的公司和重要资产免受外国收购。 许多国家和欧盟限制外商投资 德国扩大了对医疗保健行业外商投资的外贸管制程序。英国、瑞典、新西兰和波兰也宣布了筛查立法的计划。 而在欧盟方面,欧盟委员会最近发布了有关新监管手段的提案。其中包括对非欧盟成员国的公司用国家补贴进行收购的申报义务。因此,委员会将能首先对这些公司进行审核。如果欧盟内部市场出现竞争失衡,委员会应该就能颁布条例。 中国公司的收购 然而,对中国在国外的境外并购活动的关注不应掩盖一个事实,即在过去的18个月中,欧美公司的在华收购一直保持相对稳定。例如,2020年前五个月,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的收购总额为90亿美元。从而,外国公司收购中国公司的数量和价值数十年来首次超过中国境外收购数量和价值。
China stock market graph ticker

中国控股的D股——即刻投资?

长期以来,中方对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的青睐是公认的事实。因此这支经典的中国控股的D股值得拥有。新年初始前不久,有关中方将增持股份的传闻不绝于耳。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国有企业北汽集团迟早将成为该斯图加特集团的最大股东。 北汽计划以此在该施瓦本集团的监事会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戴姆勒的合伙人,北汽才在2019年7月宣布持有该汽车制造商5%的股权,之后显然又在英国主流银行汇丰银行的支持下计划扩大持股,将至少拥有戴姆勒10%的股份。这将超过其本国竞争对手吉利: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大约在两年前购买了9.69%的股份,且长期以来因结构问题违反了现行的申报义务。早在收购沃尔沃一案时,吉利便或多或少拥有话语权。 新冠肺炎冲击下的优势 此次新冠肺炎危机可能有利于这两位中国大股东的扩张计划。由于股市的抛售潮,戴姆勒股价自年初以来时而下跌超半成,其市值目前还不到300亿欧元。暂时停产以及车厂关闭将在上半年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而这一危机偏巧碰上戴姆勒集团还面临着重大挑战、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的经费问题以及柴油丑闻负面后果的阶段。 在此期间,许多上述问题似乎成为了影响股价的因素,此外戴姆勒目前为止还未接受国家援助,同时2月份宣布每股0.90欧元的股息也计划保持不变——但也不排除其改变主意。即使今年销量下降30%,该斯图加特汽车制造商的收益仍将达到1200亿欧元左右。这将相当于0.25的市销率。         戴姆勒小结 这两位中国投资者自然有可能以当前的优惠价增持股份, 该施瓦本集团将必须与他们进行协商。 追随财富——目前看来,投资戴姆勒似乎很有吸引力。 饶有兴趣的中国投资者 戴姆勒并不是唯一值得投资的一支中国控股的D股。仅2017年一年,中国公司就向德国公司投资了近121亿欧元。据德国经济研究所(IW)统计共计40例投资并购项目。德国的技术知识似乎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极有价值:联邦经济部在几个月前就宣布将收紧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半导体或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并购法规。目前电网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法规已经相当严格。德国政府现已准备了价值高达十亿元的救助基金,用以避免股市崩盘后德国的经济和工业单位被廉价出售。 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中国公司似乎由于国际贸易冲突而变得相对谨慎起来。而从去年年底起,购买兴趣再次明显攀升。 2019年前六个月仅登记了14笔交易,而下半年则登记了25笔,这39笔交易的总投资额为46亿欧元。而去年共进行了35笔交易,交易额总计107亿欧元。在欧洲范围内,德国是中国公司投资最多的国家。英国(31笔)、法国(18笔)和意大利(14笔)名列其后。 “投资大项目的热情明显在升温,”安永德语区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孙轶表示道,“工业和高科技领域当前也有很大的需求——不管是对于欧洲强大的利基供应商,还是对于成长缓慢的公司,中国都是他们的战略投资者。”孙轶认为投资率还不算高,但她也观察到中国公司的“学习曲线十分陡峭”。 反例:库卡 中国公司也将从先前的交易中吸取教训。尽管对许多公司来说,交易目的重在技术转让而非盈利。但一部分事实是,中方投资者此前对德国的投资和收购也并非全部走运。最好的例子是奥格斯堡机器人专家库卡,中国公司美的自2017年起持有其94.5%的股份。这家来自远东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斥资45亿欧元(合每股115欧元)高价购买股份。 大约三年后,库卡的经营业务出现明显的其放缓的迹象:2018年的营业额和利润大幅下降之后,其董事会下调了2019财年的年度目标。由于新冠肺炎的蔓延,管理层目前无法对2020年进行展望。整个集团目前的股票市值不到12亿欧元,与收购价相比损失了大约四分之三。         库卡小结 目前?)无需着急进行投资。在新冠肺炎危机之前,库卡就存在严重的经营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今可能将发展为海啸之势。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中国投资者也尚未找到战略投资的秘籍。 汽车供应行业必须面对利润空间小的问题,因而在好天气时与航天业相差甚远。但对航天业来说,每次暴风都会引发系统性危机。 海航集团在德意志银行的短暂客座 中方对德意志银行的投资事业也不容乐观。海航集团在2007年初以高达7.55亿欧元的首笔投资额购买了德国最大金融机构足足3%的股份,随后将其持股比扩大至9.9%。中方的加入从一开始就饱受非议——一方面是因为该集团的主业在航空、旅游业和房地产领域;另一方面,因为政、商两界担心中国对德国最重要的信贷机构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而今,这些担忧已不复存在了:中方于2019年底彻底退出了。官方说法是因为受到了来自中国政府的压力。但决定性原因当然还在于,海航集团近来不得不进行金融扩张,但其在德投资到目前为止几乎无利可图:与2017年初刚投资时相比,德意志银行的股票市值到2019年底蒸发了近60%。         迷失在转变中? 然而,管理层认为目前这种情况还远不能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提并论。“我们的股本比超过13%,流动资金达2000亿欧元,没有外债,今年开了个好头。”首席执行官Sewing在3月中旬表示道。根据去年12月份在资本市场日所得出的令人信服的前景以及来自美国的新的大股东的演讲称,股价可在此期间上涨近60%,并能在2月份再次达到10欧元以上,这将是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好成绩——当然,这是在没发生新冠肺炎的前提下。而目前的情况,股价自然又是介于5到6欧之间。 德意志银行小结 有理由认为,中方与该德国先锋行业进行的买卖遇上了不利的时机。该法兰克福集团目前的市值仅为114亿欧元(!),是热门的收购对象。德国的政策也永远不会允许德意志银行破产——第二大银行商业银行便是一个例子。如此分析看来,该股票绝对值得购买:不论是否有中国投资者。当然,也可经由(其他)中国投资者购买。 有转机潜能的二线股 在过去几年中,并不是所有中方投资者的投资都像投资德国银行业巨头那样饱受怀疑。例如2017年春季,汽车供应商格拉默(Grammer)对中国宁波继峰敞开怀抱。当时,中方持6千万欧元的可转换债券入股格拉默,向这家正陷入媒体斗争中的来自巴伐利亚东部安贝格的公司伸出了援手。一年之后,宁波吉峰提出了全面收购要约,自此便掌控了84%以上的股份——然而考虑到存在内幕交易的可能性,这笔交易目前再次处于详细的审查中。 但目前,让格拉默愁颜不展的不仅仅是检察院的调查:在去年营业终于恢复增长之后,如今又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后果,管理层预计2020年的增长将明显放缓。格拉默去年的营业额上涨了近10%达到20亿欧元,净收益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350万欧元(合每股3.56欧元)。 格拉默概要:无精确判断 而今年要达到这一成就是不可能的:“我们行业面临的一些主要挑战以及全球范围内爆发的COVID-19疫情导致尚无法预料的后果已经给我们2020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席执行官Thorsten Seehars解释道。尽管前段时间暂时停工的中国工厂如今已经恢复生产了,但目前大部分汽车制造商的工厂却关闭了。然而,与宁波继峰在采购领域的强化合作还是令人振奋的。两家公司都期待在未来几年内能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开支。       海德堡印刷机械的最后生机? 作为中方投资者在德国新一批投资对象之一的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转型。多年来,该印刷机制造商一直在努力应对印刷产品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淘汰危机。为了对抗这一趋势,该传统企业更换了管理层并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尽管在过去几年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新上任的CEO于三年前在第一次总结性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至少30亿欧元营业额和1亿欧元以上利润额的中期预测目标应该在去年春季已经达成——这算是给了中国长荣集团一个的奇怪的见面礼。该集团于2019年初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每股2.68欧元,是过去八年来最高估价之一——购买了海德堡印刷公司8.5%的股份。大约一年后,该股下跌了80%,至0.58欧元。因此,3月中旬宣布的重组可能是这家传统型公司扭转趋势的最后机会。         为给目前预计将达到3亿欧元收益的2019/20财年计划提供资金,并偿还1.5亿欧元的高息债券,需从成立于2005年的海德堡养老金信托的信托基金中取回3.75亿欧元的流动性资金。目前市值不到2亿欧元。 海德堡印刷机械小结 这个例子又一次印证了中国人在数字变革方面并不一定比“老欧洲”更在行。抛开市销率等基本数据——这些数据又将在2020年下滑——印刷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已并非一日两日。该股的股价处于20年来的最低点,这也并非毫无道理。 BioNTech:抗击新冠肺炎的生物技术项目 当大部分经济体遭受疫情重挫时,BioNTech等生物技术股却给人们在抗击病毒方面取得医学突破带来希望。这家位于美因茨的初创公司目前不仅在研发针对Covid-19的有效疗法,也在研发可预防感染的疫苗。该公司计划在获得卫生局批准后,从4月底起在人体上开展名为BNT162的mRNA疫苗候选物临床试验。         贝伦贝格银行(Berenberg)的分析师Shanshan Xu认为 BioNTech凭借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全球疫苗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许多大型制药公司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兴趣。与美国,BioNTech能与制药巨头辉瑞公司(Pfizer)共同合作,在中国也有复星医药与其并肩作战。复星医药对中国市场上药物的临床开发、批准和商业化有丰富的经验,而这对于这家年轻的生物技术初创公司而言将是极大的好处,特别是在中国进行临床研究方面。在此次交易中,复星将提供高达1.2亿欧元的合作研发资金。作为回报,复星除了获得疫苗在中国市场上的商业化权外,还将获得158万股股票,合计4400万欧元,0.7%的股份。这相当于不足28欧元每股的价格。 而目前,该股票的交易价格几乎是其两倍——J.P.摩根等许多咨询公司认为该股票中被提前赋予了众多期望。据专家称,所有货币化选项已得到确定。BioNTech的市值约为120亿欧元,超过了一些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型公司或在DAX上市的德意志银行。 BioNTech小结 一般而言,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对中国投资者而言,比那些多年来历经改革斗争的行业——如上述印刷行业或汽车供应商行业——更有价值。等其股价稳定下来后——特别是在45欧元以下,甚至40欧元以下——BioNTech是一直值得推荐的股票。预计该股自2019年上市后仍有一段上升趋势。 总结 与2019年年初的中美关税冲突一样,2020年的新冠肺炎危机可能也将暂时抑制中国在德国的活跃度。全年的交易数量和规模取决于全球范围内有效控制病毒的时间。若在未来几个月内一切能恢复正常,中国公司的购买意愿也会升温。再加上如今急剧下跌的股价为并购和投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这比过去几年彻底克服2008/09年金融危机后的“Superbooms”阶段更有优势。这不仅是对于中国财务实力雄厚的公司,同样也适用于有战略导向的投资者。我们的统计也表明,无论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都无法在糟糕的时机或对行业前景的错误判断中全身而退。而这些挫折也应该能鼓舞每个私人投资者和企业家,或激发他们去思考。

海航拟出售所持德意志银行股权

《华尔街日报》及德国《商报》引述来自海航集团的匿名消息称,海航集团计划出售其所持有的全部德意志银行股权。这家来自中国海南的综合性企业目前持有德国最大金融机构——德意志银行7.64%的股权,其中仅有1.01%为股份形式,其余部分为金融工具。据媒体报道,海航集团意在通过此项举措整合债务,并继续将业务重心集中在其核心业务领域旅游和航空上。

海航集团再度减持对德意志银行持股比例

近几日,海航集团再度减持其在德意志银行的股份。最初根据2月9日海航提交的申报文件,该集团对德银持股从9.9%降至9.2%,但其2月16日再次宣布,对德银持股比例进一步削减至8.8%。这家总部位于海南的综合企业集团目前仅部分直接持有德银股份,其余部分则通过金融衍生品持有。该集团所售德银股份的市场价值约为3亿欧元。不过,根据海航旗下奥地利资产管理公司C-Quadrat的公告,海航没有进一步减持的计划。

海航集团和安邦保险曾考虑入股德国安联集团

中国海航集团公司以及中国保险业巨头安邦都曾各自考虑入股德国保险业巨头安联,并有意成为其多数股东。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与安联的相关谈判在前些时候已经终止,并未取得成果。据路透社分析,原因在于中德两国目前在并购事宜上的政策限制过紧。此外,中国两家投资者也并未能够吸引安联集团的兴趣。

海航增持瑞士免税零售商股份

五月初,海航集团将其在瑞士免税巨头Dufry公司的股份增持至20.92%,成为第一大股东。根据此前Dufry公司4月26日的公告,海航已对其16.79%的股份实施收购。而继海航增持后,瑞士奢侈品巨头Richemont也宣布收购 Dufry 公司 5%的股权。

丹麦盛宝银行迎来新股东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通过旗下吉利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收购丹麦金融科技公司盛宝银行(Saxo Bank)25.71%的股权。据盛宝的公告称,此次被出让的股份出自盛宝的联合创始人Lars Seier Christensen手中。其他小股东也有望执行跟随权,出售手中的股份。届时,吉利将可以持有盛宝约30%的股权,从而跃居为其最大股东。

海航将奥地利资产管理公司收入囊中

在海航集团近期以资产管理公司C-Quadrat为媒介参股德意志银行后,近日,C-Quadrat自己也成为了这家来自海南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的标的公司。跟据C-Quadrat的公告,海航将通过伦敦Cubic公司收购C-Quadrat大股东的股权,此举将间接获得其98%的股份。海航也在考虑,随后对持有C-Quadrat公司剩余1.54%股份的少数股东启动强制排除程序。C-Quadrat日前市值约合2.6亿欧元。

海航将成为德意志银行最大股东

海航集团增持德意志银行股份至9.9%。德意志银行4月28日的最新股权结构公告显示,来自中国海南的海航集团已经超过美国投资管理巨头Blackrock (持股5.88%)以及卡塔尔的两家主权财富基金Paramount Services和Premium Services (各持股3.05%),成为了这家德国领先的金融机构的最大股东。德意志银行和海航日前还都未就此次股份增持的详情做出说明。然而,近三个月之前海航集团首次入股时就已经表示,有意增持股份至10%。

海航对德国北方银行发出收购投标

据彭博援引局内人士称,海航集团参与对德国北方银行(HSH Nordbank)的竞购。除了来自海南的海航集团外,还有四家公司已对德国北方银行出价,这其中包括美国投资公司阿波罗全球。这是海航集团在参股德意志银行之后第二次对在德的金融服务公司表示出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