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是开放的”

Expertenrunde: Alexander Ballmann (Ashurst), Dr. Stephan Bühler (SGL Carbon), Georg Kniese (SAP) und Prof. Dr. Kai Lucks (BM&A). | 专家小组: Alexander Ballmann (Ashurst), Dr. Stephan Bühler (西格里集团), Georg Kniese (SAP), Prof. Dr. Kai Lucks (德国联邦并购协会).

第14届德国公司并购大会 (Deutsche Corporate M&A-Kongress) 于11月14日-15日在慕尼黑举行。活动首日,来自全德国约200位并购行业专业人士于会议上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的并购参股行为并不会给德国中小企业带来威胁。在围绕公司收购与合并的国际化趋势主题进行的小组讨论环节,与会的专业人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投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利大于弊。

该专家小组讨论由德国联邦并购协会董事会主席Kai Lucks教授主持。他以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切入讨论:来自中国的并购热潮越演越烈,这对德国中小企业是否构成威胁?Ashurst律师事务所合伙人Alexander Ballmann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实际上中国投资商通过近几年在德国开展的收购活动挽救了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为当地保住了就业岗位。

新发展前景

而在一些其他案例中,中国买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Ballmann指出,三一重工收购混凝土泵供应商普茨迈斯特和徐工集团收购施维英的交易案并不意味着完全出售整个行业。虽然这两家被收购的公司在收购时运营情况良好,但行业市场的60%集中在亚洲。Ballmann认为,中方的投资为这两家德国企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使他们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不同以往的局势

西格里集团总顾问兼首席合规官Stephan Bühler博士补充道,近期在德国媒体和政治领域对中方买家提出的质疑来源于某种程度上的不安。由来自英美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发起的并购行为在德国已司空见惯,而中国过去一直被德国企业看作投资的目的地,而非收购方。因此,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与德国面对这一新局势时的不安密切相关。

现场投票

约200位来自企业并购领域的代表绝大多数对以上专家的意见表示了赞同。通过手机APP的现场投票,65%的与会者否认他们将中国的投资并购视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威胁,仅略超过三分之一的参与者选择了“是”。

中国进军工业4.0

中国正在尝试通过包括“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进军德国工业制造的演练场“工业4.0”领域。SAP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与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Georg Kniese则相对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他认为,在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其他国家的市场和产品也都在发展之中。中国与他们一样需要借助收购核心技术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Kniese直接点明:“赛场是开放的。”然而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相对西方的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限制国外的IT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中国在这一领域建立起了本国内的行业垄断巨头。这在未来将对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工业生产和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例如云服务只允许由中国服务商提供。

爱思强收购案

关于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的案例,参与小组讨论的专家建议同样保持冷静的头脑。Ashurst律师事务所的Ballmann将德国经济部撤销无安全疑虑证明的行为视为单纯的行政决定。西格里集团的Bühler则不认为这项收购会对德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只有涉及军工企业与特定安全领域的IT企业才能考虑禁止交易。“我不认为这项决定有法律条款支持”,他总结说。在此期间副总理加布里尔的言论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中方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中国企业只是要求能依照当地法律得到公平对待”,Bühler说。

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依然不可或缺

活动结束时现场就另一个问题也得出了结论——德国企业已无法绕开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仅四分之一的与会者认为,在中国开展并购投资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在其他投票者中,36%的企业已经进入中国,26%正在当地计划拓展新业务,13%的企业正在考虑进驻中国市场。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