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选举前几周,我与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Hans-Peter Friedrich)进行了一次相当长的通话。这位联邦议院副议长是“中国之桥”协会的发起人。该协会成立于2019年,旨在通过中德对话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为共同面临的挑战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大意说道,尽管德国和欧洲各党派都满怀希望,但新总统仍将坚持“美国优先”的原则。他说得多么在理。拜登正继续贯彻其前任的政策,但自然使用了更老套的话语进行了包装。没有了特朗普式的聒噪,取而代之的是拜登式的笼络。但发条仍越上越紧,局势剑拔弩张。
拜登让其政府批准了一个两千多亿美元的一揽子计划,以整顿美国国内高科技水平,从而更配得上“高科技”的头衔。数月前还讨论过用几十亿美元支持企业将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这笔福利金当然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说法。但这些项目让那些声称“按国际经济规则”行事的国家被自己打脸。中国企业不是一再因为得到了国家补贴且国外业务得到了政府贷款的支持而被指责不公平竞争吗?我们不谈究竟是谁来定义“公平”——拿扭曲的竞争当论点更成问题。
这套计划一出台,美国总统就启程前往欧洲,旨在结成联盟对抗亚洲这位强大的竞争者。啊哈,难道拜登在意的不也只是美国人那被当成是上帝赋予的领导角色吗?非也。因为他传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美国决不能容忍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平等的高度上和他们“斗”,甚至在技术竞争中超越他们。为此,他现在想让欧洲人共同为其效力,不论这是否也有利于欧洲人。不同于前任的是,拜登吸取了教训:我们团结起来才能更强大。应该补充一点:为了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他看起来几乎毫不在乎欧洲的利益。
原则上,一个国家奉行帮扶企业、促进科技进步的技术政策和工业政策无可厚非。但分外显眼的是这一理念:我们必须劝中国人收敛。相似的还有德国经济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三年前提出的工业政策倡议——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人想起备受西方国家批评的“中国制造2025”项目。(阿尔特迈尔的倡议发展究竟如何?)
中国人不应在“中国制造2025”中表明要成为重要技术领域的“全球先锋”,这是一个经常被指责的问题。为什么争取名列前茅就应该受到谴责,对此我需要一个解释。每个运动员训练和参加比赛都是为了最终站能站上奖台高处。没有人争当第二、第三或第四。但是,一个在四十年中实现了数次科技飞跃,不甘继续只给发达国家当廉价工厂的国家,显然没有资格处处获取顶级成就。中国制造2025与拜登的投资倡议和阿尔特迈尔的工业政策之间的区别,即便对盲人来说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想摘星揽月,而拜登、阿尔特迈尔等人想阻止中国摘星揽月,并且他们也这么表达出来了——直接、公开,且没有任何能稍稍掩饰意图的礼貌。
恐怕欧洲人为了让跨大西洋的天空重放光芒,真的会愿意为美国人效劳。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五月份提交的立场文件读起来像一本给德国经济政治家——他们可能在联邦议院选举后掌管德国命运,并计划尽早劝中国收敛——的指导手册。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的要求自然并不新鲜:不要忽视亚太地区除中国以外的其它增长市场,要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加强德国创新能力等要求本就无可反驳。然而仔细琢磨,这些要求还是泛出一股陈腐枯燥的味道。毕竟,如果框架条件并非如中国承诺和欧洲要求的那样改变,这基本上是一个反对扩展中国业务的呼吁。而单凭在国内市场的潜力而言,中国对德国企业来说仍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基地和营业基地,这也是不变的事实。
我们不要让自己被骗了:无论是拜登还是欧洲的议员和政客都无法成功阻止中国驶向未来的科技道路——列车早已离站,这还是一辆高速列车。外界的压力越大,中国追求的目标就越发雄心勃勃。互相鞭策、共同奋斗在这种情况下将是更明智的做法。而无动于衷的论点将如同上文阐述的那样越来越单薄。
狄沛(Peter Tichauer)
狄沛(Peter Tichauer)是一位公认的中国专家。他创办了经济杂志《ChinaContact》并担任了该杂志20多年的主编,之后,自2018年起负责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德语新闻工作和公共关系工作。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