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rans公司在新丝绸之路上的集装箱货运列车数量翻了一番
Metrans是汉堡港口和仓储物流公司(HHLA)旗下的子公司,去年为新丝绸之路上的913列集装箱货运列车办理了手续。与2019年相比上升了114%。
HHLA的子公司Metrans成立于30年前,旨在通过欧洲铁路从汉堡港配送集装箱。如今,Metrans公司按其首席执行官彼得·基斯(Peter Kiss)的说法是:“目前欧洲和中国之间铁路运输这个增长最快的市场上最大的供应商之一。” 据该公司的最新报告,Metrans公司在2020年一共处理了在新丝绸之路上运作的913列集装箱货运列车。这相当于30,000个标准海运集装箱(TEU)的运输量。作为比较:2019年Metrans公司处理了426趟列车,在一年内增长了114%。集装箱列车市场仍在继续发展。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oland Berger)估计,到2025年时,新丝绸之路上的运输量可能会从2020年的87,8万个标准集装箱再翻一番。
Metrans分配欧洲的集装箱货运列车
Metrans公司认为自己在此方面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利用其现有的网络向收货人分发集装箱货运列车。这样就不仅能在中国提供像郑州、西安以及金华等起始和终点站。同样在欧洲,Metrans公司也运行在不同的起始和终点站之间。为此,目前每周往返与中国和欧洲之间的60至80列Metrans集装箱货运列车将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运行。两周的行程后,这些列车就到达在东欧的Metrans枢纽站。在这里,这些集装箱将被重新装载并分发给收货人。
然而,德国和中国贸易的中心枢纽仍然是汉堡港。这里既适用于集装箱货运列车,也适用于海上新丝绸之路。超过一半的德中对外贸易仍通过汉堡进行。欧洲最大的铁路港口正越来越受欢迎。汉堡港最近宣布了往返徐州的班列。
同时,集装箱货运列车业务的极速增长也掩盖不了中国对外贸易大部分是通过海路进行的这一事实。与超过240万标箱的集装箱船只相比,107,000标箱的集装箱货运列车仍然显得非常逊色。
中国主导多晶硅市场
根据一项市场研究,太阳能电池所用多晶硅市场很快将完全被中国制造商主导。
位于维尔茨堡的市场研究公司Bernreuter Research公布了对于多晶硅市场状况的最新报告。多晶硅是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因此,它也是光伏市场发展的良好指标。
就像公司所记载的,到2020年为止,德国供应商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仍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但是后来来自中国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它的排名。排在第三名的也是来自中国的大全新能源公司(Daqo New Energy)。
但是,这个排名不久之后将再次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按瓦克公司自己的说法,他们并没有兴趣大规模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中国多晶硅生产商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可以认为,瓦克公司的排名很快将会跌至第五名,排在通威、大全、保利协鑫能源(GCL-Poly)以及新特能源(Xinte Energy)之后。中国公司得益于较低的制造成本,因此可以比其他制造商的报价都要低。这也是为什么韩国OCI公司在2020年也退出了市场。在此之前,韩国仍是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的第三大制造商。
西方国家将依赖来自中国的多晶硅
Bernreuter Research研究公司也因此警告,西方国家正在依赖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未来的几年可以预计,全球为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将有90%都来自中国。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依赖关系,因为西方国家现在刚好需要依赖光伏来转换可再生能源。因此,该公司建议,恢复尤其是硅锭和硅晶圆的自行生产。Bernreuter Research公司还认为,生产成本过高和与发电相关的环境破坏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生产硅所需要的电可以在美国或加拿大相对廉价并不影响环境地从水力发电中获得。
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小幅下降
与2019年相比,2020年在德国入驻的外国公司有所减少。德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量下降并不让人吃惊,不过,比人们担心的幅度要小。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最新的外商直接投资包裹显示,2020年一共有1684家外国公司在德国落户。GTAI与各联邦州的经济发展机构共同编制了这个报告。2020的1684个新项目比较起2019年的1851个项目减少了9%。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新冠危机,这个数量有所下降是不足为奇的,比起GTAI最初的预计还是要低些。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的总经理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n)表示:“考虑到全球新冠危机,这样的下降并不让人吃惊。但是,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曾预测在欧盟的投资将下降15%,因此,9%终究是个好消息。”
GTAI认为,这9%新的投资项目可能会带来超过35000个工作岗位。2020年德国境内外商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国首先是美国,有254个投资项目,然后是瑞士,有219个项目,以及中国,有154个项目。
对德国的电子类外商直接投资增多
GTAI在其外商直接投资报告中发现了德国的另一个趋势:2020年,德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市场。一方面是针对德国汽车业的竞争对手(比如特斯拉Tesla),另一方面是针对像中国电池制造商蜂巢能源(Svolt Energy Technology)这样的供应商。该公司去年秋天在萨尔州宣布建立了一个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就可以创造2000个工作岗位。
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Hermann)解释说:“在这里将会修建起一个超现代的生产基地,并创造出几千个工作岗位,更确切地说,仅在这一区域就有大约15000个岗位。令人欣喜的是,大概20%的企业希望将德国用作研发基地。”
总体而言,国际公司在德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布广泛,并充分利用了该地区的众多行业。投资重点首先是信息通信技术和软件(19%),其次是企业和金融服务(17%),以及消费品(10%)和机械工程(9%)。
中国投资领域——差异与特点
在本次颇有见地的采访中,投中资本(CVCapital)欧洲团队负责人恩斯特·卢德斯(Ernst Ludes)博士解释了中国投资领域与德国或美国相比的特殊之处和差异所在。他还指出了投资者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改善。
中德投资平台:
中国投资领域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在哪儿?
卢德斯博士:中国的投资领域与我们或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务和私募股权业务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中国主要都是成长型投资者,而德国的大多数投资者是希望获得多数股权的收购型投资者。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也可以参与早期的C轮或D轮投资。我们在投资成长型公司时明确关注其盈利能力,而中国的大多数成长型公司在未来几年内都没有盈利。人们更关注营业额增长而非盈利增长。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市场份额,并坚守盈利能力终将出现的理念。最好的例子是美团,它是仅次于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中国最大数字商务企业之一。美团正计划在香港筹资多达45亿美元的资金,但目前仍处亏损状态。
中国和德国的投资公司在内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从中国的整个投资领域看来,两者首先在质量和品牌方面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有许多如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或高瓴资本集团等大型的专业品牌,但也有许多还没什么名气的小型投资公司。还有一些至少在欧洲看来决策结构不明确的投资公司。在决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欧洲的投资公司是标准化的,中国也有标准化的投资公司,但老板往往有最后的话语权,而且还可以推翻许多决定。在我们欧洲,委员会决策往往更常见。而在中国,更多时候是一言堂,这可能会降低可靠性。
中国投资者投资德国或欧盟的理由是什么?
中方目前仍有兴趣投资。尽管美国总统换成了拜登,但在中方看来,无论是美国的政治局面还是欧洲的政治局面都没有提高他们投资积极性。一些中方投资仍然受到阻碍。例如,中国在意大利的投资,如汽车制造商一汽想购买意大利卡车制造商依维柯(IVECO),被拒绝了。这笔交易最终被政府阻止了。我不禁自问,为何依维柯对意大利的安全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另一方面,这项交易若是成功,能将为依维柯在中国带来巨大的机会,而那时依维柯的股东凯斯纽荷兰工业(CNH Industrial)将十分感激。
在德国当地有分支机构的中国投资者表现如何?
我感到惊讶的是,只有几家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在欧洲设有办事处。毕竟,如果员工只在完全不同时区的中国办公,就没有任何机会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而这对找寻项目资源很重要。同时,在我看来,大多数中国金融投资者处理提供给他们的投资项目时十分投机。他们并不积极主动和系统地去分析欧洲市场,及时调查有哪些资产将在未来18个月进入欧洲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他们购买对欧洲私募股权来说不太有吸引力的资产。以被中国高瓴资本收购的飞利浦消费电器部门为例。这是一个绝好的品牌,但不是一个因高利润或特别的增长前景而在欧洲脱颖而出的企业。但这正是西方私募股权公司要寻找的企业。
同时,进入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为飞利浦的消费电器部门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因此,此次收购对中国投资者是十分有意义的。但如果中国投资者现在想购买我们因盈利增长而同样吸引欧洲私募股权公司的资产,那他们可能必须建立起更好、更有实力的本地业务。
中国投资者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可靠性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内部协调方面。我认为中国基金组织十分可靠性,但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已经谈妥的交易又回到了中国投资委员会的手中,然后又得到了一个与谈好的投资建议不同的建议。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因为消息会不胫而走。每个好的投资者都会关注可靠的形象和明确的公司治理。目标公司的管理层也十分在意这些问题。因为他们要了解他们需要向谁报告,有多大的自由度,董事会会议将如何安排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管理层可能会反对。而收购一家管理层反对的公司往往是不可能的。
中国投资公司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德国员工?
一种具有多元文化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中国的基金组织能派遣负责任的当地经理人且中方不完全掌控流程,这里的交易就会更加受益。如果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能够把握住这些问题,那么他们能比欧洲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毕竟,中国的私募股权公司有更好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其增长机会。
卢德斯博士,感谢您接受访问!
人物简介
恩斯特·卢德斯博士(Dr. Ernst Ludes)是中国私有投资银行投中资本(CVCapital)的欧洲主管。 以前他是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殷拓集团的合伙人,并曾在投资公司Alchemy Partners以及并购和企业融资咨询公司Drueker&Co工作。他的职业生涯始于麦肯锡(McKinsey)。2010年卢德斯博士(Dr. Ludes)创立了Turning Point Investments顾问公司为处于特殊情况的公司提供咨询。
德国出口持续上涨
德国三月份的出口依旧继续上涨,现仅比2020年危机前的水平低0.9%。
鉴于2020年三月起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联邦统计局(Destatis)在其最新公布的2021年三月份外贸数据中指出,在另行通知前,暂时将2020年二月的危机前水平作为参照值。
这显然与以下事实有关:同比去年,进口和出口都分别达到了最高的名义月度值。例如,2021年三月的出口增长了16.1%,进口增长了15.5%。按绝对值计算,德国于2021年三月出口货物价值1265亿欧元,进口货物价值1059亿欧元。
这相当于与上个月,即2021年二月相比,增长了1.2%。这意味着德国对外贸易正持续增长。然而,出口值仍比2020年二月的出口值低0.9%。 另一方面,进口值为972亿欧元,远超2020年二月(910亿欧元)。
中国仍然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中国仍然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德国对华出口额达到103亿欧元,这不仅与去年相比,而且直接与上个月相比都有显著的增长。2020年二月的出口额还曾只是85亿欧元。
第一大出口市场仍是美国,出口额为111亿欧元。但进口方面情况却截然不同:2021年三月,德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17亿欧元的货物。而同一时期从美国进口的货物价值为67亿欧元。
总体而言,2021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为顺差205亿欧元。2020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的差额已达172亿欧元。经日历和季节性因素调整后,2021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为顺差143亿欧元。
欧盟停止批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由于外交关系紧张,欧盟暂时不会批准与中国签订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中国和欧盟谈判了七年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暂时不会获得批准。根据媒体的一致报道,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洛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是这样说的。其背景是由于相互施加制裁而导致最近的外交关系紧张局势加剧。
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所长加布里埃尔·费尔伯迈尔教授(Prof. Gabriel Felbermayr)在一份有关当前发展的声明中对这一步措施表示遗憾。他认为,外交部长阿尔特迈尔(Altmeier)在2020年12月将该协定称为“贸易政治里程碑”时是正确的。“它(这项协定)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不过,这将使得欧洲公司在中国也同样享有中国投资者在欧盟早就享有的自由,而中国多年来对此是持否认态度的。就连在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领导下的美国也和中国签订了具有类似内容的协议,该协议已生效一年多,并且现任美国政府也将其保留了下来。相对于欧洲投资者,它说明了美国投资者明显的偏好,比如在金融服务领域。”
因此,希望中国和欧盟在螺旋式上升的制裁中找到一条路,能够让双方都保留面子。尤其是根据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的观点,中国不太可能受到制裁的影响。这也是前外交部长西格玛·加布里埃尔(Sigmar Gabriel)所表示的观点。在接受Phoenix电视台采访中他谈到了俄罗斯和中国:“国家会改变自己,但不会因为别的国家施加经济压力而改变。”
停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可能会对欧盟造成损害
我们的专栏作家彼得·蒂查尔(Peter Tichauer)在四月就警告了相互制裁会产生的后果。他认为制裁带来的损害更多的会出现在欧盟方面。正如中国德国商会(AHK China)在今年年初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恰好是在中国的德国公司对该协定寄予了厚望。尤其是该协定强调了进入市场将更容易以及所承诺的平等待遇。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也将为并购领域开辟新的机会。 此外,有合资企业约束的工业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但是,正如费尔伯迈尔教授(Prof. Felbermayr)在他为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发表的声明中指出的那样,损害仍然是有限的。反正欧盟议会还没有计划会在2021年底之前批准该协定。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预计中国出口下行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 Kiel)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贸易指标,该指标在四月份预测出中国出口将不再增长。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基尔贸易指标(Kiel Trade Indicator)可对国际贸易进行预测。该领先指标是基于集装箱船的实时数据,分析了它们在100个海域内的活动数据。该系统还对吃水深度进行了评估,以记录各船舶的利用情况。此外,500个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也是评估的一部分。然后利用人工智能通过专门研发的算法进行高频评估。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基尔贸易指标提供了一个质量和数量都前所未有的经济领先指标。”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加布里埃尔·费尔伯迈尔(Gabriel Felbermayr)说道,“高频数据可供我们读取以及预测时间误差极小的经济波动情况,从而可以在商业上和政治上更早地对出现的经济动荡作出反应并采取控制措施。”
机器学习的基本方法可以不断改进算法,发现、纠正错误,并在之后的预测中避免相应错误。
该指标没有考虑到中欧之间的近来强劲增长的铁路货运量。但这与全球集装箱运输相比可能还不是特别重要。
指标显示中国出口下行
基尔贸易指标将每月更新两次。每月首次于20日左右发布该指标,计算本月和下个月的贸易数据,然后在每月3日左右更新数据。
2021年5月3日的最新更新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大幅下行。对集装箱船数据的分析表明,四月份的中国出口下降了8.8%。同时,进口温和增长了3.1%。
“这是一年来,集装箱船的活动数据展现出的结果首次与中国强劲的出口增长相背离。这可能是苏伊士运河危机所引发的船舶延误所导致的。同时也可能是由于新冠疫苗的接种率上升,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开始下降,且对餐饮等国内服务业的需求再次上升。”基尔贸易指标的负责人文森特·斯塔默(Vincent Stamer)如此说道。
中国四月份的经济数据将在多大程度上印证这一预测,让我们翘首以待。
德中企业兼并后的企业内部融合
德国是中国境外并购投资中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通过收购德国目标公司,中国投资者希望获得进入欧洲或西方市场和现有客户的机会,并获得技术和管理知识。他们还希望通过收购知名和高质量的高端品牌来提高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德国公司正在寻找一个具有长期战略目标的经济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与他们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在中国和亚洲开辟增长市场。一个完美的搭配--或者说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搭配。然而,与此同时,德中收购似乎隐藏着许多风险,尤其是在合并后的企业内部整合方面,交易方需要事先考虑到这些风险。
德国奥托贝森商学院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其中研究者考察了63家中国公司在德国的收购及其2021年前的盈利能力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被中国公司收购的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收购前,甚至几年后也是如此。在与奥地利投资者的比较研究中,在被奥地利公司收购的公司却没有看到这种情况。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并购后的整合对于并购交易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实现交易预期目标和发掘目标企业潜力的阶段。在国际交易中,失败的风险通常非常高。这是因为在跨国企业收购中有很多额外的风险因素。下面的文章提请大家注意这些风险,并对德中合并后成功整合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
系统化的协同管理
咨询公司德勤在2017年采访了众多中国首席执行官,并在《扩大的并购环境中的整合挑战--中国对外活动和交易后整合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认为实现协同效应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因此,系统化的协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协同效应的潜力往往根本没有被识别和量化。
此外,中国买家应在交易前进行严格的自我分析。重要的是,要确定在自己的公司内实现所确定的协同作用的前提条件和框架条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为此,中国买家必须分析是否结构、系统和流程、资源以及专家和管理人员必要的个人素质、专业、语言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满足实现(跨公司或跨境)合作的要求。在合并后的阶段,必须对协同效应进行优先排序并迅速实施。
整合规划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德国公司与中国投资者的经验之收购的过程》,整合计划在德国的大多数中国收购案中很少发生。然而,整合过程的早期规划和整合任务的一致实施是合并后整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具体的整合措施只有在合并有法律效力(结束)后才被允许实施,但在对特定的目标公司作出决定后或最迟在签署意向书后,就应该开始进行整合规划。这是因为两家公司的合并总是意味着经营业务的减损,并给所有相关方带来重大挑战。
因此,德方应要求中国买方积极进行整合规划和透明沟通。然后,它可以帮助引导相关的准备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增加德中合并后整合的成功几率。在中国买家和德国目标公司之间确定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融合的程度
除了整合目标(协同效应目标),整合规划还应该考虑到整合程度、整合速度和整合团队等问题。整合的程度是决定如何进行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在早期阶段确定。原则上,在选择整合程度时,目标应该是实现尽可能低的整合程度,而不是尽可能高的整合程度。当然,前提条件是仍有可能实现收购目标。在德中合并后的整合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继续将德国公司作为独立自主的单位来经营。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经理、员工和客户都会迁移。德国员工习惯于扁平的等级制度、共同决定权和广泛的决策自由。一般来说,他们不接受中国上级的专制管理方式。购买包括德国管理团队和员工在内的公司似乎是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或西方市场的较容易的方式。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一切都应该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平静地了解西方的管理方法和市场结构,而不会破坏公司的价值。很多企业可能已经从以前的中国公司并购交易中了解到,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地将一家德国公司 "移植 "到中国,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和特定的企业文化,它将失去相当大的价值。
整合速度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国公司在合并后的整合方面比较落后。只有67%的中国公司会在正式宣布后一年内完成并购交易。这一数字明显低于西欧和美国公司的数字。然而,这是否一定是一个缺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交易重点是无形资产,或者不同的文化要逐渐相互适应,建议采用更适度的整合速度。这使双方都能慢慢建立起可持续的信任。因此,来自中国的新业主通常选择相当低的整合程度和相对缓慢的整合速度。这有助于文化适应和信任的建立,有利于有效的知识交流。
项目团队
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德中合并后的整合需要各种能力。因此,应该为整合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由来自所有相关部门以及两家公司的关键人物和管理人员组成。这是因为成功的整合需要对两家公司或两种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因此需要一个混合的团队。为了避免在从交易阶段向整合阶段过渡期间的信息不对称,关键人物和外部顾问应在早期阶段参与交易过程。
战略整合:联合定义而不是永久冲突
战略整合构成了对所有要进行整合的领域采取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使两家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确定未来的公司战略方向和目标。这也包括对业务部门、产品和品牌的延续、合并或停产进行决定。此外,双方还对战略资源和技术诀窍的转让和使用进行规范。
关于新的公司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中国的母公司应首先定下基调。然而,中国投资者通常对欧洲饱和市场的经验相对较少。同时,中国买家往往对目标公司的行业和具体业务领域不熟悉。所以,他们往往把增长目标定得很高。因此,为了避免德中两国高管之间的持久冲突,最好从一开始就共同确定现实的战略目标,争取实现双方的长期共赢。同时,除了德国和中国市场之外,其他核心市场也不应被忽视。
结构整合:双重领导是或不是?
关于管理结构,必须仔细考虑并决定被收购或合并的公司在未来如何管理。是由一个人负责还是由双重领导--由卖方和买方公司的总经理组成?双重领导结构一般是有自己的问题的,因为许多领导人都倾向于孤军奋战。他们的决定很难受到第三方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如此,双重领导可以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成功的领导模式。
例如,可能出现的优势是,可以分担任务和责任,可以从不同方面考虑决策。然而,这只有在相关人员真的想要这种领导结构并能很好地合作时才会成功。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是非常相似的,在他们的方法和决策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然而,他们也可能非常不同,并具有互补的技能。在中国投资者收购的情况下,德国管理层通常完全保持不变,继续负责日常的运营业务。中方通常在监事会中担任监督职能,或被派为助理,以克服语言障碍。在某些情况下,新业主为德国首席执行官提供了一个中国首席财务官。这个人向中国母公司介绍公司的关键人物,并充当文化和语言的调解人。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必要的良好信任关系,这可能是一个明智的组合。
将被收购的公司纳入整个公司的结构是结构整合的任务。为此,要建立一个组织结构,避免职能重叠。为此,必须建立明确分离的决策权和指导权。在德中公司交易的情况下,通常会设立一个额外的部门或所谓的“中国办公室”或 “中国事务部”。作为德中合并后整合的交流和文化平台,它旨在促进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
人事整合:员工保留和沟通管理
劳动法的规定也为人事整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常有不同类型的职业养老金需要调整,以实现统一。然而,需要协调的不仅仅是对老年雇员的规定。即使在这之前,也必须在劳动法的层面上考虑很多问题。如果不同的公司相互融合,通常会有不同的关于假期、加班或工作时间范围的规定。以前适用的关于设定工作时间、灵活工作时间的可能性或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的公司规定必须进行审查,并使之相互一致。因此,合并后的整合中的法律问题是非常多样化的,必须在整合阶段之前的法律尽职调查中予以涵盖。同时,收购的决定最开始也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如震惊、不确定和压力;这也被称为 "合并综合症"。员工担心失去工作或来之不易的特权,最初对接管者也是持敌视态度。特别是在中国投资者的情况下,许多员工最初想到的是裁员,就像收购欧司朗子公司Ledvance时的情况一样。
然而,情况往往恰恰相反:许多中国业主投资于德国工厂的扩建,并在那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此外,中国投资者还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这可以极大地改善德国公司的订单情况。这些积极的影响应该明确地与员工沟通,以便也让员工清楚地知道为他们在并购后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机会。然而,最好把与德国劳动力的沟通留给德国专家。中国投资者通常缺乏与劳资委员会和工会打交道的必要经验。
在收购过程中,中国公司通常不仅对品牌和市场准入感兴趣。他们还希望保留管理知识或技术专长。因此,关键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在早期阶段被告知他们的机会和未来前景,并通过适当的保留奖金、提前延长合同或其他非货币奖励是他们继续留在公司。这样可以避免高素质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因收购有关的不确定性而寻找新的雇主。
可能的 突破点
如果无法赢得员工、劳资协议会已经工会的支持,并且他们的反应是拒绝和抵制,这就德中合并后大大增加了的整合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导致整合失败。通常情况下,造成阻力的不是员工的 "不愿意",而是 "没有能力"。因此,在前瞻性的人员发展过程中,使员工能够完成未来的任务也很重要。应及时在培训课程和讲习班中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诀窍以及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避免或至少减轻 "合并综合症 "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是主动的沟通管理。这是因为信息不互通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并分散了员工对日常业务的注意力。正确使用,良好的沟通管理可以保持公司的稳定,以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因此,特别是在合并后的头几个月,重点应放在系统和持续的沟通上。许多公司在正式宣布收购后立即通知各利益集团,但在进一步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定期沟通。
文化整合:文化尽职调查而不是文化冲突
在合并过程中,员工往往面临着他们必须采用新的企业文化的事实。以前的共同文化因此逐渐失去额价值。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准备采用新的企业文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标准。
买方公司的文化的吸引力和
保护自己原公司文化的强烈愿望。
例如,可以进行文化尽职调查,以确定文化变革的需要或潜力。这涉及到系统地记录(企业)文化差异。然后,通过适当的措施和研讨会,确定新的目标文化并在公司内扎根。这种两种企业文化的协调在非跨国并购中已经很困难了。在德中合并后整合的情况下,要增加各自的民族文化成分。
霍夫斯泰德六个文化维度:德国和中国的比较
权力距离:与德国相比,中国的数值非常高。因此,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在中国社会被广泛接受。与德国相比,等级制度和权威几乎不受质疑。
个人价值:中国在这方面的价值很低。自我决定和个人责任起着从属的作用。中国社会是重视集体主义的,并组织成群体。个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社会或团体的利益之下。自己群体以外的个人往往被冷漠对待。在团体中,个人得到照顾,并期望得到忠诚的回报。
男子气概:中国和德国在这方面处于同等地位。这不仅关系到男女平等,也关系到所谓的 "典型的男性 "价值观对社会的塑造,例如在物质上力争成功和愿意竞争。这两个国家都被描述为相当男性化的国家。
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中国在这里再次显示出低值。这意味着,中国人比德国人更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更灵活地处理变化,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其特点是有许多规则和法律。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很少有较为繁琐的规则,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处理。
计划长远:在中国和德国,规划的时间跨度看起来非常相似。两国都将长期目标置于短期目标之上。这种对长期的定位也反映在节俭和坚持不懈等价值观上。
工作生活平衡:这一方面描述了社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和享受生活的程度。两个国家在这里都显示出低于平均水平的价值,但中国甚至比德国更明显。闲暇、乐趣和休闲起着从属的作用。因此,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中国甚至不如在德国那么明显。
被低估的困难:文化差异是一个风险因素
在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德国公司与中国投资者的经验》中,德方首先提到了不同的管理和沟通方式,缺乏对当地习俗和法律的了解,以及在目标和决策结构方面缺乏透明度,这些都是合作中的困难。中国经济文化门户网站(China-Portal für...
汉堡与徐州之间新的货运列车通道
汉堡港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自从去年11月首班列车通航以来,从徐州到汉堡的列车现在定期运行。
中德之间的货运列车网络不断发展。除了杜伊斯堡,以及最近的法兰克福,现在还有汉堡,确切的说是汉堡港,都成了中国货运列车的目的地。港口现在是“新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每周有近40列火车通行。2020年,汉堡港共处理了107000个标准集装箱,相当于增长了7%。
汉堡港营销总监阿克塞尔·马特恩(Axel Mattern)说:“新丝绸之路是对全球供应链中德之间海上航路的一个重要补充。良好的发展清楚地表明,这一业务非常受欢迎。”
正如汉堡港所宣布的那样,除了汉堡与20个中国目的地之间已有的232条路线外,现在又多了一条。从去年11月首班列车试运行成功后,已经有六班来自徐州的列车抵达汉堡,五月还有两班即将到达。
两周时间从徐州到汉堡
徐州市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近中段的地方,也与两座城市之间的高铁线路直接相连。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的铁路连接和一个内陆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在铜山区的徐州货运站发展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货运火车站。
徐州中欧班列的运营商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集团,现在也开往汉堡。仅去年一年,供应商就从徐州向欧洲发送了300列货运列车。每列货车通常由94个集装箱组成,重约470吨。主要运输的是中国的消费品,但这些列车也从利勃海尔和日立等知名供应商那里承运建筑机械。
自2019年以来,徐州的装卸量增加了56%,该业务目前正不断地进一步发展。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方面称:“徐州中欧班列和汉堡一起为其客户提供了通往中欧的又一通道。货物从徐州西南部的铜山货运站(…)只需要18天就到了这个汉萨城市。”
Contargo公司将法兰克福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自4月份以来,中国的货运列车也停靠在了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里。现在,他们用铁轨将法兰克福莱美大都会地区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新的丝绸之路如今通到了法兰克福莱美大都会地区。根据该公司的报道,四月初,第一列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就到达了位于法兰克福西边的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Contargo)。这列装有44个集装箱的货车从中国东部省会城市济南开出并准时到达港口,这些货物在那里被装卸并运输到Contargo的终端客户手上。
“莱美地区终于也连接上了丝绸之路,”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常务董事Kawus Khederzadeh说。“目前许多来自远东的船只预订超标,西部港口的内河航道往往要等很久才能装卸,海运费用大幅上涨,海港的集装箱供不应求,所以我们的一些客户都在寻找替代方案。苏伊士运河里的拥堵将在未来几周内给港口设施以及运输基建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使得情况更加地紧迫。因此,现在是一个切换到铁路的非常号的时机。
相对于海上运输来说,铁路货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速度。Contargo公司称,目前在新丝绸之路上从济南到法兰克福的铁路运输大概需要18到20天。该公司在第一次成功试运后就开始做运输计划。将来,每月从济南到法兰克福港口的货运列车将不只2到3个班次。Contargo公司已经在期待未来几周内更多来自中国其他地区开往法兰克福的列车。
不过,法兰克福Contargo不是唯一一个受益于与中国之间铁路运输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司。例如,据杜伊斯堡内陆港口杜伊斯堡港的经营者报告,二月份进入的中国列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
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Ifw Kiel)预计来自中国的收购将增加
在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Ifw Kiel)最新一期“基尔焦点(kiel Focus)”中,作者分析了新的五年计划对中德之间关系的影响。另外,他们预计会有更多的德国公司被中方收购。
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的刘宛鑫Wan-Hsin Liu和弗兰克·比肯巴赫(Frank Bickenbach)认为,今后对于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来说,要在中国市场成功可能会更艰难。背景问题是最近确定下来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该计划是要加强中国企业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目的是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刘宛鑫说:“中国的目标并不是新制定的,但现在正越来越有力地追求它。简而言之,中国公司未来应当能够以最前沿的技术来进行生产,并能加强自己在决定性技术创新上的产量。中国的消费者也应当能够消费得起这些产品。”
中方对德国企业的收购将增加
作者根据近期观察认为,中国内部市场需求的增加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也应当是有利的。然而从中期看来,他们预计销售机会会变差。当中国本土公司在技术和质量上赶上西方公司时,这种情况就有应该会出现。到时,来自德国和欧盟的出口商以及当地的外国公司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特别是这种情况如果符合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依赖从国外转移知识和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本土的企业一如既往地在很多技术领域离所需的技术领导能力还很远 。
这就是为什么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中国不仅将继续吸引外国公司和人才。他们还预计,中国将加快计划收购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领先的外国公司。因此,德国和欧洲未来将不得不预计到这类收购的增加。
此外,刘宛鑫还认为,与过去相比,研发活动或者生产都将更多地从欧洲迁往中国。
(大众汽车在安徽省新建的研发中心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例子。)
然而,作者还是建议欧盟不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的孤立反应。对于企业收购也不要继续增加更多的难度。相反,批准最近签定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有利的。最后,它将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并公平地对待外国公司。而后,欧盟能够对这些承诺进行监管和要求。同时,欧盟则必须加强自己企业的创新能力。作者说,这需要对教育、基础研究和现代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联邦统计局 (Destatis)发布了2021年2月的出口数据。由于欧洲需求上升和中国的强劲增长,德国对外贸易缓慢接近危机前的水平。
德国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二月份德国出口额与上个月相比上升了0.9%,达到1078亿欧元。因此,自2020年4月新冠大流行造成最低点以来,德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在持续增长。
与欧盟国家的对外贸易再次接近危机前的水平,而与非欧盟国家(不包括美国和英国)之间的对外贸易仍略低与上一年的数据。与美国的对外贸易表现不平均。出口方面只比2021年2月的数据低0.6%,而在进口方面下降更为明显,达到12.6%。
比较之下,与如今不再属于欧盟的英国之间对外贸易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全年出口下降12.2%,进口下降26.9%。
与中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蓬勃发展
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英国形成鲜明对比。出口同比增长25.7%,达到85亿欧元,进口增长则高达32.5%(99亿欧元)。
联邦批发贸易、对外贸易、服务业联合会(BGA)主席安东·布纳(Anton F.Börner) 在一份有关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的声明中对积极的数据表示满意。它将其解释为欧盟经济复苏的良好迹象。然而与此同时,他警告称:“与前一个月的灾难性的状况相比,英国脱欧带来的损失已经大幅下降。这给企业带来了能够越来越适应新形势的希望。让人担忧的是,美国的经济复苏目前对德国出口的影响不大,而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则持续增长。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开启一个新的跨大西洋贸易协定,以便这些差距今后不会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