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并购的观念调整与市场机遇

Das große Potenzial des chinesischen Marktes wird bereits seit langem von deutschen und europäischen Unternehmen hoch geschätzt. /众所周知,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早已得到德国和欧洲企业界的高度认可。

2014年5月,我参加了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企业家论坛组织的欧洲行,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四个国家的政界和企业界高层进行了讨论。这是我过去十年里第四次去德国实地感受,相对与法国和意大利而言,德国企业界与中国同行仍有相当的生疏。在座谈中,我依然感到彼此自说自话,都有相当独立而固定的看法。这种距离感是中德企业并购至今仍然不活跃的原因,也是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杂志约稿,我也愿意坦率表达自己的感受,希望与专业人士讨论。

第一,传统观念的自负。

众所周知,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早已得到德国和欧洲企业界的高度认可,同时,德国企业品牌和技术能力更是在中国形成长期的美誉,这种表面上的巨大契合度却迟迟不能体现在两国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上,在并购市场上并没有形成持续的浪潮。

除了财务、法律、劳工、文化等一般都会遇到的跨国合作困难外,中国市场和德国品牌这两个双方都自以为优越的命题恰恰是一个致命的合作障碍。在传统产业环境下,市场和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也是赖以建立客户和产业集群的出发点。中国改革与开放之后,这正是中德双方始终强调的合作基点。而且德国大众、奔驰宝马、家电品等一系列制造业企业的确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建立了优势地位。但是,这是技术、制造与贸易时代的成就,并没有在今天资本市场合作和企业并购上有同样的进展。

最近二十年来,全球资本市场推动的全球化已经打破了以国别主导的“跨国公司”割据,建立在全球市场配置和管理的全球公司已经崛起并主导了全球经济新格局。股权与资本的全球化成为国际并购的基本动力,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国家特征开始消失。全球公司的资本、技术、消费者、管理与产业价值链都发生了本质变化,所谓“中国市场”和“德国品牌”都是无关紧要的标签。“德国市场”和“中国品牌”成为许多创业公司的巨大机会。

互联网和全球化正是这些革命性新思维的巨大动力。当我听到座谈会上,曾经获得巨大成功的两国知名也很自负的企业家依然高谈阔论市场和品牌的合作时,我便将希望投向那些更多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创新企业家和金融家。他们会在传统视野外喷薄而出,真正推动中德企业的深入合作。

不了解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定位和战略方向,不了解全球化的新资本格局,中德企业的合作仍然是鸡同鸭讲。获得三十年初步成功的中国企业家的自负,拥有百年传统品牌的德国企业家的骄傲,需要认真思考了。

第二,政府能力的局限

中国和德国的企业界都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或政府权威的铭记,都有对于巨型企业的迷恋和对创新企业的冷漠。我几次在德国的研讨会上都很难遇到中小企业和年轻的创业群体,这与美国甚至意大利都有很大不同。即便近几年里,中国许多民间企业已经登陆欧洲和德国,在消费品和初级制造业上崭露头角,但在舆论上仍然被贬低与街头商贩一类,不予重视。这有些像日本索尼产品在五十年前进入欧洲一样,也与韩国台湾产品三十年前进入欧洲一样。

中国经济早已经不再是政府经济了,尽管进入欧洲的仍然还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但企业经营模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政府采购政府合作正在急剧地调整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和面向消费者的定位。而且,中国国有企业与无数散兵游勇的民间企业合作已经成为新的商业模式。大批中国民间企业在德国在欧洲非常活跃,今天它们仍然在深水下,几年后它们必然会成为一群冰山。

我很遗憾地看到德国资本圈和投资银行界在追逐中国政府企业和大企业上用心良苦,但在捕捉创新企业上远不如美国同行这样充满激情。三五年后,中德经济论坛上将是这些创业家新贵侃侃而谈,尽管今天他们还在下面学习甚至没有入场券。

中德企业并购与资本合作的未来在于中小创新企业。在今日中国论坛和传媒上,70后和80后的创业者已经成为主流,他们讨论的欧洲投资是面向消费者的服务和全球的资产配置,不是政府论坛上空洞的两国友好与市场品牌的互补。忽视这批年轻创业家和民间投资,德国会失去未来的中国投资者。我期待下次在德国能够看到专门面向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论坛。

第三,中德文化的深入理解

德意志民族是推动西方价值观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之一,它的文化与理念广为人知,高度透明,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年轻一代对德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远比德国同龄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为深入。相对而言,中国社会不透明,表达含蓄晦涩,文字复杂和政治制度多变等,使得大多数德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历史文明和哲学化的程度,至少我接触的企业界人士是如此。一个最常见的彼此印象是,中国人善变,德国人呆板。前者是德国人不了解中国社会如此动荡下的自卫本能和创新激情,后者是中国人不理解的现代文明的规则与程序。当然,这是将复杂的事情过于简单化了。

企业合作是人的合作,人的合作是基于对于文化的彼此认同和价值观的趋向一致。企业并购如同婚姻,需要彼此持续的经营,特别是长期生活的承诺。如果企业并购仅仅是所谓市场和品牌的合作利益,或者一次性价值提升,这无疑于婚姻外的“一夜情”,可能带来满足,但难以发展持续的感情。

中美企业并购和合作已经成为浪潮,尽管商业谈判与经营管理与中欧合作并无特别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美国梦、美国价值观在互联网世界的主导等等,早已经把中国企业家与美国企业家之间的精神文化巧妙融合起来,大大降低了理解和沟通风险。中德企业家之间就没有这样的文化理解背景,往往一个技术性的障碍,在缺乏幽默感和自信的企业家之间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阴影,而且不断在传播中扩大。

初步了解老子、孔子、黑格尔和马克思并不能给两国企业家带来文化共识,甚至破坏了可以提升共识的基础。被误解的历史往往给我们以精神包袱,在炫耀性地消费贝多芬、歌德、卡夫卡、毛泽东之外,中德企业界的文化交流太少和单调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同样是欧洲,法国和意大利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远远比德国丰富,更多的中国企业家首选法国和意大利出访,有博物馆、美食和历史文化的名胜,到德国主要是开会。

这次在德国柏林的两天里,我清晨骑着自行车转了许多地方,很有感触。相信当我们的企业家更多了解城市和人民生活后,会有超越商业的感情投入。同样,当德国企业家更多介绍生活方式和表达个人情感后,商业合作的机会也会更多。

中德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大国,也是文明大国,中德经济合作的市场机会毋庸置疑,但起点在于文化理解、创新企业的关注和自我定位的调整。中国并购公会长期推动中国企业家走向欧洲,与全球消费者一起成长。我期待有更多机会参与推动中德的企业并购。

人物介绍

王巍照片

王  巍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中国并购公会会长,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曾任职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直接组织了中国几十家大型企业的改制、重组、承销及并购业务;在创新金融工具、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等领域经验丰富。王巍长期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独立董事。

www.ma-china.com

Wei Wang is Chairman of China Mergers & Acquisitions Association (CMAA) which he set up in 2004 with over 180 companies & institutions, and Founder of China M&A Group, the most influential M&A investment banking boutique in China. He is also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China Private Equities Association from 2010.

Mr. Wang has organized and supervised IPO underwritings for over 40 Chinese companies in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rkets. He is a financial consultant on restructuring, financing, M&A and IPO for many leading companies in China. He had worked in many leading organization and corporations such as Nomura Security Co. Ltd. In Tokyo, the World Bank in Washington D.C. and the Chase Bank in New York. Mr. Wang also serves as the economic advisor for several ministerial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in China as well as independent director on several listed companies.

Mr. Wang received his Bachelor degree in accounting, a Master degree in finance in China and his Ph.D. in economics from Fordham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 author of many books, journal articles and a well known lecturer, He has given seminars and lectures in many universities include CEIBS and Cheung Kong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e found Asian Business School in 2008 and Chinese Museum of Finance in 2010.

His excellenc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public; Mr. Wang has been named as “Top Five Chinese investment bankers” by Talent Magazine in 2003, “the Most Influential Independent Director” by the Board magazine in 2006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Investment Banker” by China Finance Web in 2006. He is also selected as a member of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Corporate Governance Advisory Committee in 2007.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