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们的观察,外商对并购中国企业的兴趣在不断增加”

China im Fokus: Inbound-M&A können für deutsche Unternehmen eine attraktive Option sein. 聚焦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而言对华并购的选项经常具有一些优势。Bildquelle: Adobe Stock; © beugdesign

2016年中国在德国的并购交易创下了历史新纪录。与之相比,德国在中国的收购数量大为逊色。在统计的八宗交易中,德国企业主要收购了其中国合作伙伴或行业竞争对手,而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交易对德国企业而言有何优势?对此,我们采访了Fiducia Management Counsultants的业务部主管Stefan Kracht先生。

《中德并购交易平台》:  您如何看待近几年来德国和欧洲企业在华的并购趋势?

Stefan Kracht: 我们主要的客户是欧洲的中型企业,据我们的观察,这一群体对并购中国企业的兴趣在不断增加。在过去两年中,在中国的并购活动掩映在势头强劲的中国海外并购浪潮之下。然而我们依然有明确的指标显示,外商在华并购总体呈现温和的上升趋势。

这一上升趋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把这一趋势的推动力归因于“中国2.0”。这一概念意味着一个经济发展成熟度更高的中国,中国2.0已拥有技术和质量兼备的企业,他们已经能够与外国企业构成竞争。正是由于中国企业质的进步使得外商的对华收购进入了一个平稳的上升期。对于欧洲企业来说,通过自身结构改革实现增长目标并非易事,因而他们越来越关注并购领域内的机会。

从并购供给状况的角度来看,“中国2.0”意味着出现了更有吸引力的收购标的。这些中国企业已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服务质量上均可以与欧洲企业比肩。尤其是在首次公开募股的候选企业中,中国公司的透明度,账目以及公司管理的质量都有大幅提升。

然而,由于缺乏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出售的“推力因素”,在华并购活动的增长会受到限制。通常情况下,中国企业在本国市场上更易获得资本,有着巨大的有机增长潜力。既然如此,是否还有必要将公司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呢?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回答指出了企业更新换代的需求。我们认识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家族企业,他们在没有继承人安排时就会将公司出售。据估计,目前这类家族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了中国一半的国民生产总值。因而,未来的并购交易活动在家族企业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目前在华并购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

我们的客户主要活跃在两大领域当中。我将在下面详细阐述。与技术行业相比,这两大行业的交易特点体现在温和的增长趋势以及合适的交易价格。而在技术领域上,并购活动非常活跃,因此商誉价值相当高。

第一,我们认为在运动产品和包装等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中有着很大的并购机会。尤其是在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群体中我们看到了不断增长的潜力。所以外国企业也希望能够及时地分享这一市场。此外,中国政府也在促进该领域的投资。因为政府希望中国的发展不再过度依赖重工业,而是减少出口,并形成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济增长。

而另一个有潜力的领域则是制造业。扮演关键角色的是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使中国制造业脱离低附加值的大量生产模式。因而,政府也在该框架下鼓励投资本土生产的零件和机器。为了及时响应这一战略,我们的很多工业领域的客户也在考虑在中国进行并购。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在什么条件下应选择收购中国企业,而不是建立合资企业合或是成立下属子公司?

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形更适合进行并购,我先从最常见的情况谈起:

  • 开拓市场的捷径:我们许多客户选择收购了当地的市场竞争者,以此扩大市场份额。2016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在华并购是以横向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 多样化经营战略: 但凡已在中国的高端细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欧洲工业企业通常会面临增长限制的问题。他们可以选择收购一家中国企业,从而成功打入中端市场。
  • 监管环境的优势:一些情况下,外国企业之所以决定选择收购一家本土企业,是为了更好地受惠于当地的规定和商业条件,因为其中的某些优惠仅限用于本土企业。例如医疗产业便是很好的例子。按照规定,中国的一些医院需要购入一定比例的本土医疗器材。而这样的规定就使得外国厂商很难参与到竞标中来,更不必说中标了。
  • 纵向并购:在“中国2.0”的背景之下,此前一些进行外包业务的企业更愿意直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并把中国企业纳入到价值链当中。例如我们现在的客户有些已选择收购了他们在华的供货商,也有些收购了当地的零售商。

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监管环境对外国企业的影响?

积极的一面是,中国政府在2017年就实现产业监管自由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最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把外商投资活动的93个投资限制和禁令减少到63个,相当于减少了三分之一。另外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负面清单的放宽政策,该政策的适用范围已从自贸区扩大到全国。这就意味着,只要外商投资的领域不属于负面清单,那么就可以避免繁琐的审批程序。

不同的因素表明这样的自由化趋势还将持续。首先,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本优势已消失,这也导致了2017年前半年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下降。其次,在去年创下了海外并购新纪录以后,中国政府也感到有责任重新为资本进出建立新的平衡。特别是中国已经意识到必须要对外国政府的指责做出反应,因为在他们看来与中国的并购交易向来只是单行线。

有意思的是,我们还观察到随之而来的负面趋势: 选择性的保护主义。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导下,中国政府不但促进本土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同时也在对他们进行保护。一些投资限制的目的是让本土企业赢得更多发展的时间。这对于在华的国际企业来说将是不利的因素。

在您看来,外国投资者如何才能寻找到合适的标的企业,并且尽可能减小投资风险?

为了更好认识在华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投资者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素养。那些不熟悉当地市场结构,文化差异和中国企业流程的投资者会有时忽略一些预警信号。与此同时,中国的合作伙伴与欧洲企业需要互相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融合。

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应在并购过程中予以关注的。

  • 寻找标的: 原则上寻找标的企业需要进行大范围的市场分析。如果企业期待一个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就必须对目标市场有所了解。究竟哪个细分市场拥有最高的平均年增长率?如何确保进入该市场?究竟是应该选择收购还是战略投资者?
  • 谈判: 由于中国与欧洲在文化和本质上的差异,在谈判中获得协助至关重要。例如我们多次经历的情况是,首先对决策者通过调研进行了解,然后再去接触本人。
  • 谨慎周到:在中国进行法律,财务以及商业的尽职调查时,我们遵循的标准是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在中国,有许多因素会为并购后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如果我们在签署并购协议时发现有诸类隐患,我们会建议客户等待新的标的或是关注企业的有机增长。

Kracht先生,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人物简介:

Stefan Kracht自2012年起,Stefan Kracht 先生担任德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业务部主管。他的父亲Jürgen Kracht创办了这家企业,Stefan Kracht子承父业,并将公司的业务扩展到香港乃至中国大陆。Stefan Kracht负责协调北京分公司超过120名国际和中国企业咨询师的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协助国际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特殊的经济和竞争环境。此外,Stefan Kracht也拥有广泛的并购经验,包括寻找和评估中国标的,进行并购谈判等。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