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感染——接下来该如何呢?

Deutschland China CAI

昨天,中国海关总署公布了最新的贸易数据。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2022年第一季度对外贸易总额为近14,7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出口(约8210亿美元)增长了15.8%,进口(约6580亿美元)增长了9.6%。3月份报告的对外贸易总额将近50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7.5%。外汇输出增长了14.7%,达到了2760亿美元,而外汇输入(近2290亿美元)下降了0.1%。鉴于来自号称永不眠的中国大都市上海的最新图片,对以上数据表示怀疑的人应当想到,中国经济的心脏从三月底开始才陷入昏睡状态。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因为海关的报告称,今年前两个月的出口增长了16.3%。进口增长了15.5%。

新冠措施对经济的毒害

事实证明,“对抗奥密克戎”所采取的激烈措施是一种毒害,尤其对于经济来说。企业只能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生产,或者甚至完全不生产。供应链中断。就连在疫情初期备受赞扬的线上交易现在也不能像客户所习惯的那样顺利进行。至少不是全国各地都这样。不仅仅是上海在“挣扎”。例如在山东,所有入境货物不仅要按各种工艺条例进行消毒,还必须接受为期十天的额外隔离。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到,这对于那些依赖于按时交货的制造商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游说团体代表的呼声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呼声在欧洲也已经被大家知晓。在中国也是。但很快就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这主要涉及到了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可实际并不是这样的。所有的公司都涉及其中,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不管是中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

控制在初始阶段

在上海开始封控之前,亚洲开发银行在其“展望2022”中就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为5.0%,这与政府今年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大致相同,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最近这波疫情所带来的挑战。目前每天新增3万病例,与德国的数据相比,这一波更像是一个涟漪。防控的座右铭是:控制在初始阶段。中国要避免出现像欧洲或者日本那样的疫情发展。这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如果像观察到的那样,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目前在医疗保健方面已经达到了极限,那那些尚未达到上海水平的地区情况会怎样呢?尽管不满意的抱怨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响亮,但对于民众来说,这就是支持这些措施并认为其正确的论据。

必须重新允许个人接触

许多德国业余病毒学家对上海的疫情发展所做出反应是认为其会失败,而一个对14亿人口的福祉负责的政府,必须采取和这些人所想象的不一样的措施。不可否认的是,在经历了已经三年的疫情之后,为了继续、恢复或者重建业务,都必须得恢复个人接触。只有在商业伙伴之间能够擦出所谓的火花,才能建立商业关系中的信任。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在白天或晚上任何一个时候进行虚拟会面,这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会很快让人疲倦的电话会议并不能长久地代替面对面的会面。

“零感染”让位给“动态清零”

因此,即使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也不可能)放弃“零感染”的中国,也将寻找别的出路。“零感染”早已经被“动态清零”所代替,这不是意味着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情况下都按零-八-十五方案处理,而是根据具体条件做出“动态”反应。这是有限制的,即使现在在上海看起来并不是这样。最近宣布在八个城市——上海、广州、成都、大连、苏州、宁波、厦门和青岛——将隔离时间从14+7减少到10+7的试点项目正引起注意并带来希望。这适用于从国外入境中国,以及在国内旅行需要进行隔离的情况。“只有四天而已”,批评家们已经开始发声。但是,每少一天首先都是一种收益,也是一种成本收益。其次,它表明某些事情开始发生改变。一小步最后可能会变成一大步。

狄沛(Peter Tichauer)

狄沛Peter Tichauer)是一位公认的中国专家。他创办了经济杂志《ChinaContact》并担任了该杂志20多年的主编,之后,自2018年起负责青岛中德生态园的德语新闻工作和公共关系工作。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