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是开放的”
第14届德国公司并购大会 (Deutsche Corporate M&A-Kongress) 于11月14日-15日在慕尼黑举行。活动首日,来自全德国约200位并购行业专业人士于会议上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的并购参股行为并不会给德国中小企业带来威胁。在围绕公司收购与合并的国际化趋势主题进行的小组讨论环节,与会的专业人士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投票,绝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利大于弊。
该专家小组讨论由德国联邦并购协会董事会主席Kai Lucks教授主持。他以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问题切入讨论:来自中国的并购热潮越演越烈,这对德国中小企业是否构成威胁?Ashurst律师事务所合伙人Alexander Ballmann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认为,实际上中国投资商通过近几年在德国开展的收购活动挽救了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为当地保住了就业岗位。
新发展前景
而在一些其他案例中,中国买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Ballmann指出,三一重工收购混凝土泵供应商普茨迈斯特和徐工集团收购施维英的交易案并不意味着完全出售整个行业。虽然这两家被收购的公司在收购时运营情况良好,但行业市场的60%集中在亚洲。Ballmann认为,中方的投资为这两家德国企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使他们保持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不同以往的局势
西格里集团总顾问兼首席合规官Stephan Bühler博士补充道,近期在德国媒体和政治领域对中方买家提出的质疑来源于某种程度上的不安。由来自英美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企业发起的并购行为在德国已司空见惯,而中国过去一直被德国企业看作投资的目的地,而非收购方。因此,贸易保护主义的趋势与德国面对这一新局势时的不安密切相关。
现场投票
约200位来自企业并购领域的代表绝大多数对以上专家的意见表示了赞同。通过手机APP的现场投票,65%的与会者否认他们将中国的投资并购视为德国中小企业的威胁,仅略超过三分之一的参与者选择了“是”。
中国进军工业4.0
中国正在尝试通过包括“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内的一系列举措,进军德国工业制造的演练场“工业4.0”领域。SAP公司的企业发展战略与并购业务高级副总裁Georg Kniese则相对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他认为,在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其他国家的市场和产品也都在发展之中。中国与他们一样需要借助收购核心技术与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Kniese直接点明:“赛场是开放的。”然而在数据基础设施领域中国相对西方的竞争对手具有明显优势——通过限制国外的IT与互联网服务供应商中国在这一领域建立起了本国内的行业垄断巨头。这在未来将对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工业生产和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例如云服务只允许由中国服务商提供。
爱思强收购案
关于福建宏芯基金收购爱思强的案例,参与小组讨论的专家建议同样保持冷静的头脑。Ashurst律师事务所的Ballmann将德国经济部撤销无安全疑虑证明的行为视为单纯的行政决定。西格里集团的Bühler则不认为这项收购会对德国的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根据德国对外经济法,只有涉及军工企业与特定安全领域的IT企业才能考虑禁止交易。“我不认为这项决定有法律条款支持”,他总结说。在此期间副总理加布里尔的言论在中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中方希望得到一个解释。“中国企业只是要求能依照当地法律得到公平对待”,Bühler说。
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依然不可或缺
活动结束时现场就另一个问题也得出了结论——德国企业已无法绕开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方向。仅四分之一的与会者认为,在中国开展并购投资对自身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不大。在其他投票者中,36%的企业已经进入中国,26%正在当地计划拓展新业务,13%的企业正在考虑进驻中国市场。
在深圳宝安探索全新投资机遇
宝安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有着长达40多公里的海岸线。人口为540万的宝安在别的国家可能已经算是一个大都市,但在中国,它仅仅是人口2000万的“超级大都市”——深圳市的一个辖区而已。然而这并不影响宝安成为深圳市乃至周边珠三角大区的重要经济命脉。2017年,宝安的GDP达到3448亿人民币(430亿欧元),超过了深圳市总GDP的五分之一。宝安大力倡导诸如机器人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德国展开合作:据宝安区副区长高志远先生在慕尼黑投资促进活动上的介绍,目前宝安有2000多家企业与德国有着业务和贸易往来。
“中国沈阳铁西日” 活动圆满举行
“中国沈阳铁西日”暨首届沈阳市与德国萨安州经济合作论坛于2017年5月30日(星期二)在德国萨安州首府马格德堡市弗劳恩霍夫研究所举行。铁西区区长、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主任董峰率队参加了该活动。会议共有150余家德国政府、企业及机构代表参加。
太仓——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第二故乡
从1993第一家德国公司入驻太仓开始,迄今已有超过200家德企落户这个约有70万人口的城市,而200这个数字比邻近的上海还要多。在开发区中来自德国的投资者不仅仅致力于设立工厂,更重要的是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能在德国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模式下,在企业以及企业自身创立的培训中心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培训中心正是此次由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德国)组织的商务代表团的的首站,整个行程从10月24日开始,至10月31日结束,为期共八天。
中德家族企业于宁波交流经验心得
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组织的“中国家族传承论坛”至今年已举办到了第八届。2019年11月17日至18日,上海的重点校区以及著名的商学院受邀来到距离200公里远的宁波。有着悠久历史的宁波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家活动的先驱。今年的大会主题为——“常与变”。其活动重点是对德国家族企业文化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与企业家之间交流经验。
“中国人对投资者的接纳程度让人印象深刻”
辽宁汇集了许多德国投资者。这个位于中国东北的省份拥有近4400万居民,还有众多的发展优势: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全面的工业服务以及对电动汽车,电信及医疗技术等领域有针对性的促进政策。在6月6日慕尼黑威斯汀大酒店举行的投资会议上,辽宁省的一个高级代表团向250余名宾客介绍了辽宁的优势。汽车制造商宝马在现场介绍了他们在大型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中国企业家——异与同
Network Corporate Finance的执行合伙人迪特马尔·蒂勒(Dietmar Thiele)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中德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中国企业家的驱动力以及要想在中国必须熟悉掌握的生存哲学。
中德投资平台:您认为中国企业家的杰出能力是什么?
迪特马尔·蒂勒:我们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家在内容上都非常务实。他们十分看重机会——机会是良机/机遇的代名词,不能与投机相混淆。在我看来,相比起我们主要由战略和顾问主导的投资逻辑,“企业家第六感”在这里更为突出或受到更少的限制。
中西企业家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我认为,如果企业家的抉择可以解释为“这适合我吗?”或“我在这里能看到经济成功的机会吗?”,那么“真正的”企业家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但可能对中国企业家来说——至少相比大多数西方人——适当的国家利益甚至爱国主义是始终重要的——“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对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利,或者是否对我的祖国有意义?”
所以企业家素养是全球通行的。但为何西方企业家总是难以胜任远东地区的事务呢?
这其中自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在进行谈判时。谈判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全面,所以我认为,例如,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的中德并购交易都始终都需要一个针对并购的全面建议,且更重要的还有跨文化建议。而这些只有国际顾问团队才能做到。这也是我们Network Corporate Finance一直与中国两家并购公司——北京的望华资本和香港的Metro Ascent Capital——保持紧密且独家的合作的原因。我认为,如果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就无法真正成功达成交易。
那么除了谈判,西方企业家在中国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我认为,尽早研究清楚中国思想和哲学的基本部分对德国企业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不是一个短期项目,而且只有有能够信赖的本地合作伙伴才能成功。找到这类伙伴无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挑战。
这些也适用于在西方寻求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吗?
是的,这当然对在德国的中国人也有关系。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尽早与德国管理层建立紧密联系,最重要的是在业务上要很大程度地信任他们。德国中小企业主要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这不仅针对公司本身,也包括其公司员工。在当地驻扎也十分关键。中国投资者首先必须了解这种长期的忠诚关系,尤其是它对中小企业的意义。中国管理层通常无法独自做到这些。
人们经常说中国人有“企业家基因”。中国人经营自己的公司的愿望显然更为明显。即使是作为员工,很多中国人也经营着“副业”。对此,您有何解释?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基因,而是一种学说,一种哲学: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孔子学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所有的封建朝代、上世纪初的共和国并且一直维持到现在的国家政府形态。这些学说如今仍然是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思想和行动的基石。精明能干是主要的美德之一。此外还有教养!通过超越自我并获得成就来在长辈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寥寥数语难以将这一学说概括全面,但我们至少需要花一定功夫去琢磨,从而起码能了解一点中国人的内心动机。要完全理解是根本不可能的,或者只有精通汉学的汉学家才能做到。
“向长辈证明自己”
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人处理所得财富的方式的不同,例如,美国企业家经常将其大部分财富捐赠出去(关键字“捐赠誓言”)?
当然。在这里,家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即对孩子的教育,最好是在国外的教育——这也来源于孔子的哲学。但是,在充分尊重这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学说的基础上,我想到了两件也就不足为怪的事:房地产以及——非常简单且平庸的——各种奢侈品。这里也能看出他们与德国企业家不同之处:他们露富也十分低调。相反,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倒不太害羞。成功人士也会展示自己的成功,因此也可以——这也与德国有所不同——赢得面子。
蒂勒先生,感谢您接受此次的采访。
中国企业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致富道路的更多相关信息请参阅我们此次的封面故事。
人物简介
马尔·蒂勒(Dietmar Thiele)是Network Corporate Finance GmbH&Co. KG的执行合伙人,也是柏林事务所的负责人,负责国际合作。此前,他曾是Producers’AG Media Capital的首席财务官,在勃兰登堡州投资银行负责过媒体金融和技术金融,投资和股权融资,还曾被西德意志银行(WestLB)派至香港工作。马尔·蒂勒在锡根学习过企业经济管理学。
慕尼黑China Hour讲座
中国企业在并购德国高科技企业过程中,越发感觉到德国劳动法的特殊性和重要作用。德国劳动法体系庞杂,如何在德国吸引人才、管理人才、甚至处理用工纠纷,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实为挑战。遵循德国劳动法、妥善开展人力资源工作,也无疑是促进中国企业在德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Busch Vacuum Solutions feiert sein 20-jähriges Bestehen in China
Die Geschichte von Busch Shanghai lässt sich bis ins Jahr 1981 zurückverfolgen. Ein Erstkontakt auf der Hannover Messe ebnete damals den Weg von Bu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