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等待不如行动”

形象: ©2ragon – stock.adobe.com.

近期,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将其针对中国的SWOT分析法称为“敢于’减少’中
国”。比起反映经济现状,这个标题其实更多地表达了当下的政治情绪和公共辩论。尽管在
新冠疫情期间大量封城,中国的经济发展仍是稳定的。预测2022年4%的经济增长,在绝对
值上甚至高于2017年的近7%。 同时,德国政界也慢慢意识到,与中国脱钩对德国经济来说
既不可行也不理智。从纯粹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将会在很多领域出现需要经济合作的必
要。因此在中国的投资业务以及与中国合作的投资业务将在2023年拥有许多新的机会。

尤其以出口业务为主并通过经销 商结构在当地运营的公司,为了 保持竞争力,必须更加关注中 国和亚洲。虽然德国企业在过去主要是以低 廉的劳动力成本为动力而前往中国开创业 务,但后来则常是因中国国内市场对于来自 德国中小企业的B2B产品正在增长的需求。 如今中国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改革创新 的地区,或者至少作为其他亚洲客户的产 品愿望的来源。因此,企业们有机会在中国 的创新环境中,在拥有23亿人口、平均年龄 比西方世界小得多并日益增长的亚洲市场 上,大规模地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与六年前相比,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增加了一倍多(2015年:69台); 来源: World Robotics 2022, www.ifr.org

目前中国已经在部分行业拥有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的生产能力,在技术领域中也在 增加。

增长中的光伏市场

光伏产业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欧盟委员会 正在追求至2025年将光伏装机容量扩大 到300吉瓦的政治目标,目前欧盟的生产 能力<10吉瓦。光伏如今正在经历快速增 长,2022年第三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50%(出口:+110%,350亿美元,>100吉瓦)。根据Apricum的分析,20家中国公司计划 在未来两年内在中国境内建设达到380吉 瓦的光伏制造能力。这与欧盟专员Thierry Breton公开到2025年在欧洲建立20吉瓦光 伏制造能力的目标相比显示了中国的领先 程度,但同时也表明了设备制造商参与中国
市场的机会。 许多技术性的预加工工作是在欧洲进行 的,可以说在这里德国直接错过了成为全方 面供应商的机会。从在细分领域具有技术 领先地位的中型公司的角度来看,必须要 身在中国以便能够提供本地生产和本地服 务。以centrotherm为例,它于2018年在中 国建立了工厂,其总部同时在昆山设有子公 司。它在当地成功地制造了包括外围设备的 用于太阳能组件生产的热电厂,并在中国的 高端市场达到了成功的销量。在此基础上, 该公司有能力继续在中国市场进行扩张。

机器人产业指向未来之路

另一个在北京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是机 器人产业。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 的数据,2021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再次大 幅提高,目前为每万名员工拥有322个机器 人(2020年:246/10,000)。这意味着中国 的机器人密度首次超过了美国每万名员工 274个机器人(德国:397/10,000)的数据。 然而,机器人制造业的情况与光伏或氢能 技术不同。A BB、发那科或安川等外国制 造商仍然主导着市场,而SIASUN、EFORT或 Estun等大型中国制造商则相对稳定地运 作并占约约为30%的市场份额。

来源: A new Centre of Gravity, RCEP and ist Trade Effects, UNCTAD, Dezember 2021

此外,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商迄今为止主 要活跃在国内市场,其出口配额不到10%。 只有在少数情况下部分公司会在欧洲有所 活动,如Estun自2017年起在意大利拥有一 个研发中心。欧洲公司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那些没有参与在中国市场上的人,将错过目 前当地—部分因监管的减少而增长地—在 协作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使用或自动光学 识别方面的发展和客户需求。应该赶在中 国企业即将开始插手西方市场之前—比如 在机械工程的某些分支和电动车领域势 头已经很明显了—去了解他们的竞争和技 术!

从中国到世界市场

全球经济产出和人口的30%分布于日本、中 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成员 国。随着亚洲贸易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 系协定(RCEP)(东盟加上上述五个国家, 不包括印度)于2022年初生效,从中国打 入亚洲市场的机会大大增加。联合国贸易 和发展会议(UNCTAD)估计通过该协议, 主要生产与RCEP地区的货物和商品的关税 将降低92%!贸发会议预计,RCEP区域内的 货物出口将增至420亿美元,日本、中国、韩 国和澳大利亚将从中获利,而来自欧盟以出 口为重点的公司将成为大输家,损失将高达 83亿美元。由此看来,为了保持竞争力,需 要在亚洲创造本地价值是不可避免的。 在此背景下,GTAI制定了一些对德国中 小企业及其出口产品高度相关的例子。以从 日本进口到中国的内燃机为例,如果其中来 自日本的加工部件超过40%,就不必支付关 税。达到这40%而免税,取决于零件(如活 塞)是否来自非RCEP国家(如德国),还是 在RCEP区域内生产,这40%也可以累计来自 其他RCEP国家,以满足日本的关税优惠。原 产地的配额对各个产品有所不同,但显而 易见的是,来自欧洲的零部件将更难达到 必要条件,而亚洲的制造商将战略性地寻 找保险起见的方法来满足配额要求。 中国对德国工业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 为中国仍然为开拓亚洲市场提供了非常好 的基础:优质的的供应链、熟练的工人、 不断上涨但仍属于适当范围内的的成本结 构、监管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通常已经存 在的企业组织结构。

结论

也许最终,在名不见经传的亚洲制造商带 着他们的技术推入欧洲时,欧洲才会终于 意识到没有在亚洲当地进行竞争和创新的 风险。欧洲在电池技术发展方面的失败, 以至于韩国和中国现在跻身成为此项技术 的全球领导者,这应该足够成为市场的教 训和动力。在2023年,企业应该为自己的 未来设定方向,机智地“敢于’更多’投资 中国”。

并购后重组:中国投资面临的挑战

Symbolbild. Gavel und Geld.
Quelle: Adobe Stock © thodonal

中国对德国企业的投资一般采取收购股份和/或提供贷款融资的形式。如果标的公司陷入危机,则投资者所持有的股权价值及贷款清偿请求权均会受到影响,因为股东贷款在破产程序中一般清偿顺位靠后。除投资损失,中国投资者及中方总经理还可能因为破产危机承担法律责任。

投资损失

德国破产法的最高准则是债权人最大利益原则。破产程序一旦启动,决定对公司进行清算还是继续经营,或将公司资产作为持续经营企业出售,取决于哪种方案能最大限度满足债权人权益。因此,若中国投资者在收购股份的同时为标的公司提供股东贷款,则企业破产时投资者地位将十分不利。股东贷款在破产程序中清偿顺位靠后,只有当所有担保债权人和普通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全部清偿后,股东贷款才能获得清偿。

清偿股东贷款的破产撤销权

除清偿顺位靠后,在提出破产申请前一年内股东因股东贷款清偿所获款项也可由破产管理人撤销,这笔款项须返还并计入破产责任财产中。此外,破产撤销权还适用于股东因其贷款所得到的担保利益——这种情况下,撤销权甚至可以追溯到提出破产申请前十年。一般而言,股东贷款的具体发放形式及其还款方式对减少企业破产危机时的责任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如果股东先放弃担保,再获得贷款清偿,其责任会相对较小。

若股东为第三人向公司的贷款提供了担保—-无论是通过连带责任担保、保证、让与担保、还是其他人身或实物担保,股东都必须向第三人清偿该笔贷款。股东的清偿责任无论公司在提出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是否曾向第三人做出清偿,也无论公司此前是否已经无力清偿第三人贷款。

同时,对集团关联公司提供的贷款和担保也需注意。尽管关联公司本身并非德国标的的直接股东,仍会受上述撤销权规定的影响,因为该规定不仅适用于股东,同样也适用于与股东有横向或纵向关系的公司。

股东因提供财务援助导致破产申请延期的责任

同样,在德国标的公司出现破产危机时,若中国投资者未经审核就提供(进一步)贷款,也将面临破产法上的责任风险。如果债务人即德国标的在贷款发放时已经具备成熟的破产条件,且其明知或已做好破产准备,而中国投资者的贷款造成或纵容了本应履行的破产申请延期,则可能承担协助和教唆延期破产的责任。因此,在提供贷款时中国投资者需要全面了解公司情况并对此进行细致记录和存档,以便日后一旦发生纠纷,能够核实标的公司在提供贷款时的财务状况和中国股东的意图。

股东因告慰函承担的责任

就资合公司而言,德国法本身并未规定可以直接请求中国股东以个人财产承担公司债务。然而中国投资者可能因合同条款,特别是公司间协议和告慰函而就德国标的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特别是出具告慰函时,股东往往未经谨慎考虑,既不设时间限制,也不设金额限制。而当公司不再需要时,告慰函常被“遗忘”,没有及时解除。公司破产时,告慰函对中国投资者会造成极大风险,其一因为解除告慰函须经允许,其二解除告慰函仅对未来有效,对此前的时间没有追溯效力。我们建议中国投资者在出具告慰函时最好只给定一年期限,并设置金额限制,这样可以随时有意识地重新决定是否需要继续对德国标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

中方总经理在破产危机中面临的挑战

除上述股东责任风险,如果德国标的公司管理层由中国投资者选任的中方代表组成,则中方管理人员还存在额外责任风险。根据德国破产法,公司管理者有义务审查是否需要履行申请破产的义务。在破产危机和后续的破产程序中,如果总经理常驻国外并不在标的公司当地工作,则一般会怀疑其对公司仅进行了表面上的管理且管理存在疏漏。特别是公司破产申请延迟,在公司具备成熟破产条件时仍做出支付行为,不缴纳社保费和税款,以及在公司明显无法履行合同时的欺诈行为,都可能导致中方总经理需承担个人责任。这种情况下,破产管理人并不避讳要求公司总经理包括中方总经理承担责任。对此董事及高级经理人员责任保险也无法提供全面的保障。

提出破产申请(如已经确认)的个人义务适用于每一位公司总经理或董事。无论法定的公司代表权规定、内部业务管理分工或职能范围如何,每一位公司总经理或董事均承担提出破产申请(如已经确认)的个人义务。必要时,总经理或董事必须自行提出破产申请——无需股东同意,同时股东的指示也不能免除总经理或董事履行提出破产申请的义务。

但是,对于中方总经理、特别是非长期驻德的中方总经理而言,审查是否需履行申请破产的义务往往十分困难。部分原因是中国投资者往往在交易后把大部分日常管理工作交给德方继续管理,故而中方总经理对标的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了解不足。另一部分原因是中方总经理对德国法律缺乏了解,不知道自身作为公司管理者应负有的避免公司破产的监督义务。再者,中方总经理对于在技术层面上如何核实破产条件不具备相关经验。实践中中方总经理往往也并不了解因失职而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

这里,特别需要中方总经理注意的是,法定申请破产的期限十分紧迫:德国破产法要求申请必须在“不无故拖延的情况下提出,但不得迟于公司丧失偿债能力或资不抵债情形发生后三周内提出”。实践中常被忽视的一点在于,上述三周期限只有在企业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消除破产程序启动的原因,且这些措施有可能在这一期限内取得成功时才可以适用。

中国式面子文化

除法律层面的挑战,中方总经理在破产危机中还可能受到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不愿意向中国总部报告德国公司的财务状况不佳或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这样做会被认为“丢面子”。因此,中国总经理在审查德国标的流动资金或破产申报时大多只是被动行动而非主动发现、及时解决问题,这也给中方总经理造成额外风险。

总结

与许多其他国家法律制度一样,德国破产法要求投资人及公司管理层对收购标的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密切监控。中国投资者需对破产法规定的相关义务特别注意,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对公司财务状况及时记录并严格规划。针对此次新冠病毒大流行,德国新冠病毒破产中止法已于2020年3月1日生效,该法对新冠病毒流行期间的破产申请义务、支付禁令、针对股东贷款的破产法撤销权等均进行了特别修订,在此特别建议中国投资者对投资标的的资金流动性进行监测,记录新冠危机对标的公司造成的影响,及时处理标的可能出现的破产危机。

 


本文是在我们平台合作伙伴DLA Piper的大力支持下即将发行的中德投资平台2020年2印刷版的独家预发行版

2023年巴伐利亚—中国夏季对话一些印象节选

在 “2023年巴伐利亚—中国夏季对话” 上,中国与德国以及与巴伐利亚州的关系发展自然成为了焦点,重点讨论了应采取何种方针以促进良好关系。巴伐利亚中国论坛(Chinaforum Bayern e.V.)的董事会成员兼总经理 Stefan Geiger 认为 “与中国保持对话至关重要” ,并与他的董事会同事、China Agent 的总经理李楠女士共同主持了此次活动。

在简短的开场白之后,腓特烈港泽佩林大学校长兼董事会发言人Prof. Dr. Klaus Mühlhahn首先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并指出德国需要多元化、务实和面向未来的对华政策。这样既可以追求共同利益,也有助于接纳价值观的差异,欧洲也可以在中美之间发挥调解作用。

https://www.investmentplattformchina.de/wp-content/uploads/2023/07/BCWT-2023-Ambiente.jpg

众多中国代表团到访慕尼黑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巴伐利亚州与中国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强调。巴伐利亚州经济部部长 Ulrike Wolf 博士重点介绍了中国总理李强的来访。在 6 月底于柏林举行的中德政府磋商之后,李总理又前往慕尼黑与Markus Söder进行了会晤。中方继续表示倡导经济合作,反对脱钩。驻慕尼黑总领事童德发表示,李总理首次出国乃访问德国并非巧合。因此,双方对交流依旧十分重视。慕尼黑劳动和经济事务部的 Clemens Baumgärtner强调说,由此也在到访慕尼黑的中国代表团的数量上可见。许多中国知名企业落户慕尼黑也反映了慕尼黑作为商业中心的巨大吸引力。

 

启德航管理服务(昆山)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总经理 Bernd Reitmeier 说,德国企业多年来在中国建立的企业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转移到其他国家。如一些集团正在讨论与中国脱钩,在目前是不可能的。例如,越南的汽车工业仅占中国市场的 1%,德国汽车制造商一周的产量就可以满足全年的需求。总之,与中国的交流需要以事实为基础。

https://www.investmentplattformchina.de/wp-content/uploads/2023/07/BCWT-mit-Magazinen-2023.jpg

华为技术(德国)公司副总裁兼公共事务与沟通部负责人 Ingobert Veith 也呼吁开放市场,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对待中国。当华为被许多欧洲国家排除在5G网络建设之外时,中国移动最近增加了来自华为竞争对手诺基亚和爱立信的组件份额。

https://www.investmentplattformchina.de/wp-content/uploads/2023/07/BCWT-2023-Show.jpg

节目表演与交流
论谈之后是晚宴的美食和表演部分。在中餐晚宴上,来宾们可以品尝到各种中国特色美食,并在广受欢迎的中国—巴伐利亚跨文化知识问答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水平。此外,“夏季对话” 抽奖活动还提供了各种奖品。在文化活动中,艺术家兼杂技演员 Simone Fluhr 用她的 LED Cyr-Wheel 和 LED Poi 在舞台上以高超的杂技技巧呈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灯光艺术表演。

https://www.investmentplattformchina.de/wp-content/uploads/2023/07/BCWT-2023-Podiumsdiskussion.jpg

在 “夏季对话” 的尾声中,旧国会大厅容来自商界、政界和社会各界的约 400 名嘉宾在此打乒乓球、观看上海画廊的艺术展览,但最重要的是,各方有机会深入交流探讨,并进行了许多精彩深刻的对话,直至深夜。

中国并购活动前景乐观

尽管目前有德国和中国参股的并购交易数量大幅下降,但未来几年,交易活动应该会突破地缘政治的障碍再次显著增加。文| Michael Drill博士

 

新冠疫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由此导致的供应链瓶颈和能源成本飙升,以及中国政府的地缘政治定位,这些因素对2022年中德之间跨境并购交易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中资企业在德的收购交易数量较去年减少了一半以上,一共有13笔交易。艾迈斯欧司朗公司(ams OSRAM)将数字系统业务部门出售给全球LED电子供应商上市公司英特飞集团(Inventronics Group),以及威轼创集团(Westron Group)收购汽车供应商Allgaier ,这些是为数不多可见的交易。德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情况也如此。少量可见的交易包括像德之馨(Symrise)收购翼邦宠物食品(Wing Pet Food)或者宝马将其合资企业华晨宝马(BMW Briliance Automotive/BBA)的股份增至75%。

Drill Fig 1

 

除了普遍困难的宏观经济环境外,旅行限制也是造成交易低迷的重要因素。毕竟,与中国人的并购交易不能仅仅通过视频电话和虚拟工厂参观来实现。买家、卖家和管理层亲自见面相互年初以来,要与中国商业伙伴做到这一点完完全不可能。另外,中国政府规范了资本输出,而且他们一直注意确保大量资金在国内投资,以支持走下坡路的国内经济。

 

此外 , 很 一 段 时间 时间 德国 反对 越来越 将 德国 企业 出售 出售 给 给 投资者 给 给 在 在 针对 中国 国企 入股 的 公开 在 在 在 在 禁止 出售 出售 公司 公司 瑞典 瑞典 瑞典 瑞典 瑞典中。 中国 没有 保持 保持 距离 距离 对 了 了 重要 的 影响 影响

 

由于经济和政治框架条件长久以来负担过重,中德并购项目目前似乎并不受欢迎。一方面,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BMWK)的经验表明,与中国竞标者的交易不再只是由政客们简单地挥手通过。另一方面,尤其是因为长期以来一直严格实施的新冠清零政策,中国今年也显出一定的疲软迹象。预计2023年的经济增长只有4%到5%。

Fig Drill2

 

预计并购活动会有所增长

与此同时,有充分的理由表明,德中参与的并购活动将在未来几年再次显著增加。中国自2016 2022年,德中之间的商品贸易额接近3000亿欧元,这里指进口或出口。此外还要考虑的是,中国到2028年就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今,中国工人的数量已经是美国的五倍。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纺织品或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的世界生产基地。然而,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推动下,中国已日益发展成为高质量产品的技术基地。

 

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并购交易从结构上巩固与未来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流通,似乎是合乎逻辑并且重要的。德国的大型企业近年来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几乎达到上千亿,尤其是以绿地运营的投资形式,而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方面可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由于国家主导的投资项目,如“中国制造”和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政客们正推动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具有特殊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收购。

 

因此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将再次对在德国收购公司产生兴趣。目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将中国企业的注意力引向欧洲,这一点可能会加剧这种趋势。中国的管理者和投资者不仅对德国工程技术,也对德国的商业文化仍然非常喜爱。“德国制造”在未来这个巨大的中国销售市场上应该也会继续成为一个决定性的竞争优势。最有可能成为关生物技术、医疗科技或者可再生能源和水处理。对于这些行业的公司,中国买家应该会继续愿意为了高度的评价而付出。然而,对于在本地运营将变得更加困难。BMWK可能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其否决权,以限制对中国的进一步依赖,但尽管如此,中国在这里的并购活动可能会再增加。

 

中国华南的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

Bildnachweis: Foto: © Pixels Hunter – stock.adobe.com.

投资新热地? 作者:Peter Stark,德国罗德律师事务所驻上海代表处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模、经济增长潜力和连通性为众多经济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包括中国南部广东省的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汇入南海的入海口,像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一些中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城市,都属于粤港澳大湾区。

大湾区的占地面积约为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600万,该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20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7万亿美元。

早在2017年,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广东省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以深化广东、香港、澳门在大湾区发展中的协同合作

该《框架协议》明确了合作的总体目标。就广东省而言,其目标包括加强其作为国家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促进技术和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同时加快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

就香港而言,《框架协议》旨在巩固提升其作为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地位。同时,还将强化其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促进商务服务业和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持香港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澳门而言,其目标是加快成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澳门还将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合作服务平台,并成为中国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基地,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此外,该《框架协议》也致力于实现澳门经济的适度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大湾区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规划纲要》涵盖了大湾区截至2035年的长期规划,确定了大湾区发展的五个战略定位:

–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总体而言,大湾区的发展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规划。大湾区城市将在各个领域实施示范性创新举措(类似于过去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营造国际化、市场化的商业环境

这些创新举措包括积极促进人才、商品和资本在整个区域的自由流动,提高经济效率、透明度和国际化程度。此外,大湾区作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对珠三角和中国中部、西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重要平台的角色也得以强调。

为了落实发展计划,中国在许多城市,特别是在大陆地区的城市,已经建立了或即将建立经济合作发展示范区,例如深圳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珠海)的粤澳深度合作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两地,“一区两园”),或南沙(广州)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这些示范区各自侧重于不同的经济领域和服务。为吸引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如企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大湾区的规模、经济增长潜力和连通性为基础设施、建筑、房地产、金融服务、保险、技术等众多行业的企业带来了重要的商机

Fotos: @https://www.bayarea.gov.hk/en/home/index.html

 

前进的倒退?

图片来源: ©pavlofox_AdobeStock

在2021年,德国和中国之间的商品交易额为2465欧元,包括出口和进口。中国也因此连续
第六次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同时,根据中国德国商会的一项最新调查,中国对
德国企业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只有51%的企业打算未来的两年内扩大在中国的投资,而
2021年这一比例为71%。这些都不禁让人思考2023年德中投资将如何发展,以及重要的
影响因素有那些。

 

在新冠疫情缓解、中国+1以 及德国收紧投资管制之间: 德中投资将在2023年走向 何处?

伯恩哈德·韦伯是巴登-符腾堡州中
国网络的第一副主席。从2018年到
2022年9月,他代表巴登-符腾堡州
在中国担任巴登-符腾堡州国际经济科
技合作(南京)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
理。子1994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
工作,包括在南京一家西门子合资企
业担任商务总监。

Weber: 德国在中国的投资将主要遵循“ 在中国为中国生产”的口号,在这之前所有 公司将检查和调整其国际供应链的安全和 可持续性。特别是中国政府宣布将中国经 济转型为双循环系统,一个用于国内市场, 一个用于出口,这使得打入中国市场对于中 小企业来说是有意义或者必要的,以便在 将来能够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除此之外, 德国公司只有亲临中国才能参与到中国市 场的动态中,了解中国的竞争对手,并在中 期保持全球重要地位。然而,中国经济还没 有走出新冠疫情。中国政府 右摇摆的路 市场趋势 线——从绝对的管控以及持续的检测到几 乎彻底放弃管控——已经导致整个国家的 新冠感染人数不断攀升。问题是,该国的医 疗服务是否足够,或者是否最后又会有新 的限制。2023将是中国经济停滞的一年。然 而,在新冠疫情之后,至少在国内消费方面 是没有对快速复苏设限的。

 

Vogel: 去全球化将在2023年继续向前推 进。中国和德国以及欧洲之间的供应链和 价值链已经接收了两年的考验。目前,欧洲 公司正在实施关于替代供应商,在亚洲除 中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越 南、印度为自己的生产和服务驻地选址, 以及在2023年和2024年迁回欧洲的决定。 在VM中我们将这种公司策略称为价值链中 断。短期内,德中两国在针对巴斯夫和科思 创等公司的长期措施投资是不会减少的。 中国欧盟商会去年夏天的调查显示,四分之 一的会员公司暂时不会在中国进一步投资。 但是,根据中国德国商会(AHK)最近的一项 调查,有四分之三的会员公司预计未来五 年里的销售额会继续增长。

约阿希姆·阿诺尔德博士是OCO
Germany的首席运营官兼负责人。
他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客户合作,
帮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定位、建立战
略伙伴关系以及吸引投资。

Arnold: 2023年上半年仍充满了巨大的不 确定性。原则上,开放入境限制和减少检 疫规定将对2023年的投资活动产生积极影 响。与世界其他地区在大流行之后的情况 类似,预计外国投资会迎头赶上。随着新冠 法规的放宽,推迟的投资项目也将再次着手 进行并完成。可以预计,大部分的投资活动 将通过已经在当地落户的公司进行区域搬 迁和扩张项目来完成。由在中国首次建立生 产设施的公司进行的投资项目相对还比较 少,但随着开放可能会再次增加。此外,预 计在亚洲的公司驻地结构和供应商结构会 更加多样化。这将影响到主要负责本地市场 的中国现有公司驻地,而以出口为导向的生 产则将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其他驻地。

如何应对德中两国经济关 系和投资项目日益“政治 化”的问题?

Weber: 企业不应当害怕与德国政府积极 讨论这些问题。作为市场而言,讨论到的东 南亚国家所提供的机会相比中国来说还是 太少,再说,所有这些国家都与中国一起被 纳入了RCEP自由贸易区,而且其中大部分国 家都已经在经济上被中国机构占据。重要 的是,企业的供应链要符合道德原则,而且 欧洲也有明确的规则,根据这些规则,外国 竞争对手只有在能够证明他们使用类似的 道德原则时才可以在我们的市场上运作。 已经在像新疆这样的争议地区进行投资的 企业,应当澄清其当地员工的工作条件和 报酬。在欧洲,当然在德国也一样,应当为 中国投资者制定明确并可执行的规则,这 些规则应严格以我方安全利益为导向,并 根据对等原则发挥作用:如果外国公司在中 国不允许进行类似的投资,那中国公司在欧 洲也不应该有同样的机会。在这个问题上, 欧洲应该作为一个集团采取行动,而不是 迷失在小国的优化中。

约翰·沃格尔教授是Value Management
GmbH公司及Value Management
FOruM的创立者兼CEO,负责
国际价值提升咨询,同时也是埃森经
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FOM Hochschule)
的教授,负责工业企业和私
募股权的绩效管理、战略和并购。他
和他的团队一起为首席执行官、首席
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提供价值提升项
目的实施建议,包括变革管理,例如
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Triton、BC
Partners或者JP摩根。

Vogel: 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从俄乌局势中明 白,他们需要更加灵活地给自己定位。成熟 的基础设施以及杜伊斯堡和中国之间一条 直达的铁路货物运输动脉,中国城市高度 的创新能力以及宝贵的全新合作伙伴关系 仍然提供了发展机会。在中国拥有大型生 产基地的全球最大台湾手机制造商富士康 (Foxconn),通报其10月份的销售额与去年 同期相比下降了30%(下降到180亿美元)。总的来说,根据一份V M客户 究报告,钢 铁/金属、化学、机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行业的领先企业已经重新评估了政治风 险,并将其投资策略设定为“保持”。欧盟 和美国对华关系中持续存在的巨大不确定 性也是许多企业至今没有采取全新中国战 略的另外一个原因。对政治风险的风险管 理也在进一步扩大,例如,现在将会每季 度而不是每年对这些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Arnold: 政府组织及其立法对市场发展的 影响在公司的中国业务规划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这需要详细了解法规以及 对当地专业知识的投资,以便了解他们对自 己业务的影响。“政治化”对商业活动的影 响会因为行业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原则 上来说:中国现在是也将一直是德国企业 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但这个市场是越来 越复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源。在这样 的背景下,建立德国地区与中国地方政府之 间的伙伴关系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呼吁 德国和中国的出口及投资促进机构提供投 资条件的透明度并支持市场参与者之间的 合作。

许多德国和外国的专业人 员正在离开中国,但中国的 人才储备非常庞大,而且还 在不断增长。企业和投资者 对此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 略?这会有什么影响?

Weber: 我希望,在中国新冠疫情结束 后,会有更多的外国专业人员能再次留在 中国。在我看来尤其重要的是,在中国的 欧洲企业不要只提供外国高层管理人员, 而是要在企业的中层结构中提供更多的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创造真正的技术 交流。如今,让当地的人才担当管理职务 往往更加合适,尤其是在说服中国客户的 时候。比起过去来说更加重要的是,外国 专业人员更多地了解中国,更好地去学习 理解这个国家。在中国工作应当自然地就 像在法国或者美国工作一样。但是这意味 着,企业需要雇佣更多掌握中文及中国文 化知识的员工,并给他们提供内部发展的 机会。那刚才提到的中国人才储备就并没 有很庞大了,它非常片面,而且几乎被中国 企业所占据。因此,优秀并有经验的中国 管理人员的成本并不会比外国管理人员的 低。

Vogel: 欧洲公司在过去已经有了与中国学 生在欧洲合作的良好经验。中层和高层的管 理人员现在也更“需要”来自中国的人才。 然而,在德国的中国博士生很多都不太可能 会回到中国。根据马可波罗和保尔森基金 会的一项研究,中国研究人员在2019年著名 的人工智能会议上占了约四分之一。因此, 中 人才储备可能会出现进一步的“人才 流失”,这也和中国经济的不利因素有关。 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加剧,因为中国经济增 长目前正处于崩溃中,世界上其他地区给中 国高素质人才的工作机会正在增加,尤其 是欧洲和德国。

Arnold: 在目前的情况下,专业人员的供应, 尤其是将专业人员派遣到中国是一个极大 的挑战。特别是人员的短期调配使得公司  难在当地开展项目。一方面,这是由于区 域封锁造成人员部署的计划难以进行,另 一方面是由于仍然存在的入境限制条件。 目前,外国公司员工对短期派往中国工作的 兴趣比较少。因此,许多德国公司寄希望于 将员工队伍本地化,并部署最好是具备德 语知识的中国管理人员。实际上,长期服务 中国的专业人员已经在近几年离开中国, 但对于许多外国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来 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和工 作地点。

 

中国/德国:支付交易与货币保值

图片来源: ©Skórzewiak_AdobeStock

中国和德国之间的现代化支付交易从未如此重要—中国很可能是德国如今最重要的贸易伙
伴。根据结果,2021年德国和中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价值高达2465亿欧元。与此同时,人民
币扩大了它的全球影响力,而政党也参与在其中。这对投资者和公司意味着什么?

目前,德国和中国的经济正在因不 同的原因衰退。就中国而言,强硬 的“动态清零”政策和消费需求 下降是主要原因。过热的楼市与一系列轰 动的丑闻也引起了极大的担忧。

经由香港的航空货运减少了

如今状况下,香港国际机场的最新航空货 运数据十分引人注目。一般来说,这种物流 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及早地显示出经济 周期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制造业。而香港则 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货运中心,也是中 国通往世界的一个重要门户。 在2021年的强劲复苏之后,香港的货运量 自2月以来一直在下降。10月份的数据显示, 同比下降了23.8%,非常接近2009年1月的历 史最大降幅。 这些数字也低于2020年春季 因新冠导致的第一次全球封锁期间(-13.1%) 。这一切表明,虽然中国在疫情之前对全球 经济增长冲动的贡献约为30%,超过了美国 和欧元区的总和,但现在约为10%。

和对俄罗斯的依赖一样?

毕竟,德国经济十分依赖中国—作为一个 销售市场,但也作为廉价消费品、中间产品 和材料的来源。人们经常听到对“中国+1” 战略的呼声,许多公司也在亚洲寻找更多 的地点。然而,每年仍有数十亿欧元和人民 币流通于中德两国的进出口账户。

人民币的使用越来越多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在此值得注 意:它们表明了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 频率越来越高,从第八位跃升至第五位,取 代了英镑。近年来,北京已经与许多非洲、 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 它们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并显然 比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合同更重要。然而, 这种国际化也有赖于更大的汇率灵活性, 而这需要时间才能实现。最近中国的商业 银行也开始干预市场,影响中国货币的汇 率—估计是根据中央银行的指示。

汇率:政党也参与其中

这一切中德交易意味着什么?中国在全球 贸易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杠杆是被长期 低估了的人民币。中国及其政府机构这样 做,是为了让国内经济在重要的出口交易中 获得优势—这样商品就会更便宜。而尤其 美国,多年来一直尖锐地批评这一做法。然 而,自2020年中期以来,人民币对比美元和 欧元已经更加变得强势,且并不是通过在 自由市场的发挥。可以预估到,这将会支持 中国的进口,即购买原材料或机器将更便 宜,代价是出口会产生一些成本溢价。这种 货币政策总是双刃剑。在与中国的关系中, 它算是一个较大的紧张局势;这可以从今 年年中以来事情又在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的 事实中看出。

资料来源:联邦统计局,德国经济研究所© 2022 IW Medien / iwd

解决方案:货币保值

由于没有人能够预见货币波动—当共产党干 涉其中时更不能—我们总是建议我们的客户 用货币对冲方式进行侧击。这样,欧洲买家 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货币向中国供应商付款。 总的来说,这样更便宜,因为在以欧元计算 的交易中,欧元所有者没有货币风险,但以人 民币计算的供应商却有,并将这种风险加到 价格中。因此,应该使用货币对冲方法,以获 得规划上的安全,但也是为了能够在以人民 币商定的购买价格上再提高几个百分点。 无论货物是出口到中国还是从中国进 口,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公司都面临着以 下问题:
• 由于缺乏计算的确定性(欧元/人民币的 波动)而导致的利润率压力
• 汇率不透明,银行收取高额结算/交易费
• 汇率不透明,银行收取高额费用
• 中国的客户希望用他们的本地货币支 付,并希望有可靠的定价。

然而,缺乏货币对冲交易的后果究竟会是什 么样子?以下两个例子为您进行说明: 客户基本上可以使用几种货币对冲的变 体:从固定的远期外汇交易到动态的期货 交易,包括在汇率正向发展情况下的参与 期权。每个解决方案都必须根据每个客户 的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客户通过固定的 远期外汇交易,为了方便买入或卖出一定 数量的外币,可以在未来保证一个固定的 汇率。而通过动态期货交易,不仅会确保未 来的固定汇率,同时还会增加参与市场的 能力。然后,如果汇率出现积极的发展,你 就会获利。通过适当的方案,客户可以对各 自的支付交易和风险情况作出非常个性化 的反应。
快速行动与反应能力对货币对冲交易 也很重要。在iBanFirst,客户可以通过在 线平台随时查看他当前所有的远期外汇交 易。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随时与专属的客 户经理协调,在最佳时机进行交易。

结论

基于中国的货币政策,但也是为了规划安全 起见,应该使用货币对冲工具。如果明智地 使用它们,甚至可以做到在以人民币商定的 购买价格上再提高几个百分点。因此,即使 在2023年,专业的货币对冲交易能力也是中 德企业的必备条件。

在中国和亚洲地区业务扩张的 五大挑战

照片来源:©tomertu_AdobeStock

仅在2022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就已经在中国投资了100亿欧元,这个数字超过了自2000年
以来所有已记录的统计。虽然中国仍旧是一个重要的投资地点,但需要提及的是,在2018年
至2021年期间,仅巴斯夫、西门子、大众、宝马和戴姆勒等大企业就占了所有来自欧洲的投
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以下我们为您阐明在中国或亚洲地区扩张业务的五大挑战,以及克
服这些挑战的实用方法。那些希望通过在中国和亚洲的 扩张从而进一步加强增长的公 司,需要知道如何定位自己的 公司、如何细分市场,以及如何对供应链进 行管理。我们对其中重要的问题进行了分 析:

1. 明确的市场定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公司是应该先建立一个 出口基地,还是先获得产品的直销许可更 佳?或者拥有着强大的品牌地位甚至更支 持收购或建立子公司吗?以下图表为您展 示进入中国市场时一个初步的定位依据。

来源: Hawksford

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应该考虑两个关 键的问题:
• 他们愿意投入多少现有资源,即金钱、 时间和专业知识?愿意投入的越少,以 合同形式(如许可、特许经营项目或其 他合作伙伴关系)进入中国市场的这种 方式对该企业就越有利。
• 他们期望对公司保持多大的控制权?如 果期望值高,最好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全 资子公司(WFOE)。

2. 在高端市场的平衡行为

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研究, 到2030年,新兴市场的增长将从根本上重 塑全球贸易。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中产阶级,而他们的喜 好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对产品开发和相关 的制造链造成巨大的影响。最终,想要获得 市场份额的中型公司将不得不以在客户可 承受的价格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人们 越来越重视购物体验。特别是现代化的线 上交易可以比起在欧洲更容易吸引到亚洲 的新兴人口群体。

3. 具有当地特色的国际制造基地

即使生产基地为了更接近客户而越来越多 地被转移到国外,但商业方向和战略仍然 是在基层决定的。长久的客户关系与持续 性比短期利润更重要。中小企业所面临的 挑战是如何在新兴市场以不失去品牌高端 身份的前提下在需求较高的中价位段建立 自己的地位。较小的中型企业可以根据当地 市场研究的结果,根据不同国家本土的情 况来定制单独的战略。而较大的中型企业 可以同时管理其本地以及跨区域的业务, 例如位于新加坡的亚洲总部以及位于其选 定的新兴国家的区域生产基地。

德国企业每年在中国额外投资了这些数额的欧元(以十亿为单位); 来源: Hawksford

4. 产品系列的多样化有利于划分市场

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已经利基市场上追赶 上来并正在占领市场。如果德国的隐形冠 军企业没有找到战略方案,他们在未来的 增长将大幅减少。是否决定用投资来对抗 这种发展,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公司的规
模、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进入壁垒、成 本以及当地竞争对手的实力。其中一种选 择是,用只针对新兴市场的特殊产品来扩 大产品系列,前提是利基市场相对较大, 而且在其中端市场部分中有强大的增长潜 力。

5. 供应链管理:确定优先次序和地方 化

谈到供应链的地方化,以中国为首的亚太 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几十年来,它拥 有便利的贸易路线和技术驱动的供应链模 式,这提高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效率。 当地专家可以就供应链风险和机会提供建 议。关键部件只由一个国家提供,这在未来 将十分罕见。关于这方面有很多关于“中国 +1”战略的讨论,并正从不同地区寻找可替 代其的供应商。然而,试图多样化对于这种 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链来说特别困难,因为 它们非常耗费时间以及属于资本密集型。 因此,在全球供应链的复杂变化中,供应链 管理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制图 与可视性能力,以准确显示直接供应商和 合同制造商所使用的材料和部件的制造地 点。

总结

国际业务的扩张需要战略规划、时间和资 源,以便在亚洲长期发展。一个顾及到上述 五个挑战的行动计划可以缓解许多起步期 的问题。特别是当地的生产地点在此将有 所帮助。另外,正在增长的中产阶级的产品 偏好,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可能会 在未来几十年内强烈影响到全球产品的开 发和相关的制造产业链。因此,产品开发应 该在早期阶段就与未来市场的需求进行略调整。

“本地价值链在中国越来越重要”

图片来源: ©Parradee_AdobeStock

多年以来,BankM 一直在为德中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负责人可以获
得对投资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有趣见解。王紫沄和 Axel Rose 阐述了他们对 2023 年
的展望。

中德投资平台:2023年德国企业对华 投资形势将如何变化?

王紫沄 曾在中国和德国学习工商管 理,主修国际经济学。 完成学业后, 她在多家国际公司和公共机构积累了 经验。 自 2014 年以来,王女士一 直负责 BankM 的亚洲业务发展。

王:随着新冠清零旅行限制的逐步解除, 德中经济往来的一个重大障碍有望得到解 决。 然而,在 2022 年 10 月 16 日的党 代会之后,很明显 2023 年许多经济结构将 转向国有企业, 其中 高科技行业——例 如半导体行业或医疗行业——受影响最 小。 中国希望到 2045 年达到 碳达峰, 到 2060 年实现 碳 中和。德国公司在 里 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和投资领域。 顺便说 一句,人口年龄结构也带来了机会:到2030 年,中国将有3.5亿人进入老年——这大约 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

 

在您看来,除上述以外,还有哪些行业 在中国是投资者感兴趣的领域?

王:国家政府重视一切为中国国家安全服 务的行业。 航空和航天部门也可以包括在 内,特别是因为它将对国民生产总值做出巨 大贡献。 这里的主要客户是国有企业。 正 常的德国企业想要成为供应商并不容易,但 只要在采购过程中赢得供应合同,就可以获 得长期的订单保障。 比如C929客机,目前 正在认证中。 但是,认证过程可能需要数 年时间。

中国正试图通过开放法规来刺激经济, 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该国。 投资人和投资人想要利用这一点应该注 意哪些方面呢?

王:人们应该仔细看看哪里能找到最好的 条件。 就说早在海南省自贸区落户吧。 它被认为是中国夏威夷,因为它靠近大 海、沙滩和阳光。 当地政府为落户创造了 诱人的条件。 公司所得税税率为15%,而 中国其他地方为25%。 即使作为雇员,您 在海南也只需缴纳 15% 的税率,而在中 国则采用累进所得税——类似于德国的税 率。 此外,如果最终产品用于中国市场并 且超过 30% 的附加值发生在海南, 某 些材料和产品的进口是免税的。 由于气 候宜人,海南对种子生产商和农业技术生 产商特别感兴趣。 拜耳和 KWS 已经在现 场活跃起来。 由于乌克兰战争,中国对大 米和小麦以及优质大豆和玉米的需求最近 再次增加。

再转到另一个投资者话题:北京证券交 易所21年11月15日开市,也是为了服 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您对北京证 券交易所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Axel Rose 是一名银行家和经济学 家,自 2013 年以来一直在 BankM AG 从事项目业务。 作为资本市场 沟通专家,他参与了众多与中国相关 的交易。 BankM 为中型公司提供广 泛的服务,包括在亚洲寻找战略合作 伙伴。

Rose: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从那以 后那里进行的大约 100 次首次公开募股听 起来比对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实际情况更令 人印象深刻。 在法兰克福入门标准板块继 任者等级体系可以看出, 在证券交易所建 立一个中端细分市场有多难。 因此,我们 的印象是,迄今为止,欧洲和国际投资者倾 向于从外部观察北京证交所,观望事态发 展。 最近为增加交易量和融资量而采取的 新 BSE 50 指数等措施是否奏效? 2023 年会告诉我们。

 

但除了对进军中国持观望态度外,企业 之间也有将中国作为采购和销售市场独 立出来的趋势。 关于这一点,您对企业 和投资者有何建议?
Rose:是的,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体会到 客户相当保守,行事非常谨慎。 由于美国 的规定,例如为苹果和华为供货的公司必 须建立两条完全独立的生产路线。 为此, 企业正努力减少在采购和供应链上对中国 的依赖,更多地关注本地市场。 我们也对 中国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要后退,而是要加 强区域内部市场导向。

最后:“我们就像鲨鱼缸中的一座孤 岛”是您的陈述之一。 这在多大程度上 也适用于你们的中德活动?Rose:作为 BankM,我们不像私募股权公 司那样为交易而战,而是专注于战略相关的 交易和主题。 这意味着我们还为德中交 易提供战略融资,帮助寻找合作伙伴,澄清 市场问题,在我们的网络中向地区政府和 其他投资者敞开大门,让他们在中国落户。 我们这样做不考虑个别市场趋势,因为我 们深信它们的战略重要性。 尽管全球都倾 向于孤立,但德国企业未来也无法避开中 国。 在这方面,我们与其说是一座孤岛, 不如说是一座小灯塔,即使在大浪中也不 会轻易消失,而是提供可靠的支持。

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合规性: 合规性软件解决方案和举报制度

图片来源: WrightStudio_AdobeSt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法律法规的日益复杂和经常性的修改给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它们
在国外的母公司带来了更多挑战。新的解决方案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在中国开展商
业活动相关的最新的法律法规,确保中国子公司的合规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制裁。

资料来源:https://npcobserver.com/2022/12/31/year-in-review-the-npc-and-the-observer-in-2022

2022年新颁布和修订的法律数量达到 了2013年四倍,而2021年与2013年相 比甚至高达至六倍(见下图)。 除了公司责任,即法人责任外,中国法律 还规定了民事、行政和刑事方面的合规义 务,违反这些义务会使董事、法定代表人和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承担法律责任。 这些法律责任依据是各种法律和行政 法规,如2020年12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口管制法》、2021年9月1日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2年8月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2017年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数据保护法》和2017年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除了现行的 290多部法律外,在分析合规要求时必须考 虑数以千计的国家、地区和地方行政法规, 以及众多推荐性和强制性行业标准。 “合规”一词不仅描述了对现行法律、 行政法规、行业标准、非强制性规定和公司 内部政策的遵守,而更多是指防止、发现和 处理违法行为、以及减少公司和个人法律 责任风险和公司经济损失的所有措施。

中国中小企业的合规管理制度

中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实施合规 管理制度的义务。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司法》规定了董事全面的勤勉义务,以确保 和控制公司的合规性。若要以合理的成本确 保公司持续合规,建议实施合规管理制度。 中国的一些法律已经规定,应鼓励中小 企业建立合规管理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 与之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有2017年的《合规 管理体系指南》、2018年1月1日的《小企 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及2021年4月 28日的《商务部关于两用物项出口经营者 建立出口管制内部合规机制的指导意见》 等。
企业合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技术和组 织措施之上的。这些措施的性质和范围取 决于公司的规模、业务活动和其他因素。例 如,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包括制定内部行为 准则和员工手册、组织培训、使用软件解决 方案或建立举报制度或举报热线。

作为合规工具的合规性软件解决方案 和举报制度

新的公司数字化合规解决方案,包括法律 数据库(Rechtskataster)和线上的合规管 理软件,作为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的一部分, 给了中小企业一个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工具。 同时,它们全面记录并不断更新与公司相关 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强制性行业标准。 这些数字合规解决方案支持公司管理 层实施检查、分类和记录相关的法律规定、 记录审计证明文件、将任务透明地分配给 相关的员工。它们帮助管理层保持对相关 法律的了解,并节省管理层与当局的沟通及 证明其合规性的时间成本。

作为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的一部分,举报 制度可以帮助避免或减少举报人直接向各 级主管部门举报违法行为。雇员、竞争者 或第三方在没有事先通知公司直接向各级 主管部门举报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责任风险,  也增加了管理层的责任风险。 在一个易于使用的举报制度的帮助下, 公司的管理制度缺陷和不良行为可以在早 期阶段被员工、供应商、客户以及第三方发 现。这给管理层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机会 提早采取纠正措施,并为可能发生的官方 检查做准备,以避免声誉和经济上的损失。 实践显示,实施电子举报系统与当地监 察员相结合是中小企业针对上述问题的有 效解决方案。当地监察员不仅可以通过电 子举报系统收到举报,还可以检查它们是 否对公司具有法律相关性。他们可以用当 地语言与举报人沟通,考虑到当地文化特 点,并澄清事实。 企业合规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合规性和责任意识。 对于外国企业来说,如何在中国子公司的 管理层和员工中建立必要的意识,往往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内部培训会使员工,以 及必要时让供应商,通过管理层(“高层的 声音” / “Tone from the Top”),熟悉 需要遵守的规定、禁止行为以及报告义务。 为了让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的内部 规定应该由管理层事先制定(必要时,在 合规专家的支持下)。然后才可以由相关领 域内的专家通过以目标群体为导向的培训 来进行有效沟通。

总结

企业实施合规管理制度,及时发现违规行 为或具有证明力的解决方案,可以提高公 司在客户中的评级,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 的优势,作为各级主管部门确定责任范围 时的考虑因素并最终促成更宽松的法律制 裁。

“ 我相信中国企业未来在德国会 有更多的投资”

照片来源:amixstudio_AdobeStock

作为本傲事务所中国业务部的负责人,陈冉参与了一系列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比如今
年杭州宏华收购德国纺织机械制造商TEXPA。根据过去十多年服务中国投资者经验,他对
2023年进行了展望,哪些德国的行业以及话题对中国投资者们来说是值得去关注的。

中德投资平台:您认为2023年中国投 资者会在哪些行业和领域加大对德投 资?为什么?

人物简介
陈冉是德国本傲会计税务律师事务
所的合伙人以及中国业务部的负
责人。十多年来,他协助中国企业
在德国和欧洲进行投资,在并购咨
询,跨境尽职调查和审计方面有着
丰富的经验。

陈冉: 首先,德国企业明年对外来资金的 需求量可能会大幅提高。德国企业在2023 年将面临诸多挑战:疫情所带来的后续影 响,高通胀,以及原材料成本增加等因素 所导致的普遍高成本现象等。他们对资金 更高的需求可能会使他们对与中国投资 者们合作持更开放的态度。其次,越来越 多的企业都将供应链安全管理和风险管 控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议题。产业链的区 域化和本地化可以避免关税和附加税、降 低运输成本、缩短交付周期带来更高的灵 活性。特斯拉德国工厂就有诸多欧洲供应 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2023年中国投资 者们会在哪些领域加大对德投资呢?我首 先想到的新能源行业的中国企业,他们正 在强劲崛起,有着优质的产品和不俗的实 力,并且希望深度参与德国与欧洲市场。 比如中国大型新能源电池制造企业计划在 德国图林根州投资十多亿欧元。中国的新 能源车企也表示有在德国建立换电站的计 划。

中国投资者在德国投资时应注意什么?
计划对德投资时,中国投资者们首先要意 识到目前材料与能源成本有明显提高,需 要有所准备。中国投资者们也需要更好地 了解在德国投资的流程。比如,德国的谈 判流程和中国的有所不同,估值时使用的 评估参数也不尽相同。例如,在中国,评估 一家公司的主要参数是税后利润,在德国 则是用EBITDA。除了考虑评估参数外,中 国投资者们还应注意,目前欧洲的消费需 求以及部分工业需求在短期内会相对平稳 甚至有所下降。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 也使庞大的中国市场对德国企业来说更具 有吸引力。最后一个投资者们需要注意是 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管控。德国对外贸易 条例已被收紧了多次,投资者们需要了解 可能在德国触发外国直接投资审查的最相 关的行业,避免罚款和无效交易。投资者 们也不必过度担心,通过投资审查的并购 投资交易仍然很多。

2023年会有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在德国 投资吗?
是的,我认为在2023年中德之间会有更多 的交流和合作,包括投资。之前由于疫情 的原因,中德企业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 交流。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在投资和并购 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现在,这一障碍正 在慢慢消失。我估计,在未来几年,会有 70%的中国战略投资者和30%中国私募股权 投资者来德国投资。中国企业作为战略投 资者,可以为德国企业提供进入庞大中国 市场的渠道。这一点是中国投资者相较其 他投资者的优势。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 待。

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www.ebnerstolz.de

采访是由乔治-冯-斯坦恩主持的。

2023年中国投资项目面临的 挑战

Rawpixel.com – stock.adobe.com.

2022年德中投资环境的特点是:过度严格的中国新冠清零政策,中国经济的日益政治化,
以及因乌克兰战争的影响而在德国加剧的关于多元化的争论。在此背景下,德国在中国的高
额直接投资最初可能会让人惊讶:2022年前三季度,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达到约78
亿欧元,甚至因此超过了投资强劲的2021年(73亿欧元)。但是细看之后,情况并非如此。

德国企业目前在中国面临着巨大 的挑战。例如,在2022年第三 季度,德国企业从中国流出的 资金达到了22亿欧元。与此同时,化工和汽 车行业的数个重大项目在德国直接投资中 占据着很大比例,如巴斯夫在湛江生产基 地投入的100亿欧元投资。这类投资是以相 对较长的规划和实施期限为基础的。相比
之下,德国中型企业目前已经搁置了许多在 中国的投资项目,并遥遥无期地推迟着这 些项目。在一些企业可能采取 “中国+1” 战略的过程中,这些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已 经被部分转移到其他亚洲国家,将在中国 对投资项目实施的框架条件再次得到改善 时变得清晰。但是,对于德国中型企业来 说,中国作为供应商和销售市场,仍然具 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至少在可预见的未 来,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参与度并不会发生 显著的降低。中国已经意识到外国投资的 重要性——特别是在某些关键行业——并 于2022年10月26日发布了新的行业目录以促 进外商投资。这份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员会(NDRC)和中国商务部(MOFCOM)联合 发布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将于2023 年1月1日生效并取代自2020年以来实施至 今的目录。 该目录又分为一般目录和区域目录,前 者以在国家层面促进特定部门和行业的 发展为目标,后者则特别关注投资向中国 落后地区的转移。

来源: DIW

在国家层面推动的领域 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如可再生能源领域) 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休闲领域也是重 点。区域性鼓励产业包括从内蒙古的清洁 煤生产及使用,到中国东北地区的冬季运 动。

免税和减税

投资者可以期待例如为投资项目而进口的 设备和机器的关税豁免,取得土地使用权 时的价格折扣及税收减免。但德国中型企 业也应特别关注中国入境限制的后续发 展。过去两年里,由于缺乏实地考察的机 会,以及缺乏与潜在合资伙伴和当地管理 人员的个人交流,许多投资项目都被搁置。 截至本文撰写之时,中国当局对于该问题 的政策方向尚不明确。民众的不满情绪日 益高涨,要求当局放弃严格的清零政策的 压力与日俱增。

年度直接投资交易额比例; 来源: Rhodium Group

中国日益复杂的监管环境也给外国投 资者带来了挑战。特别是,2021年出台的数 据保护法律规范的实施成为当局关注的重 点。除重大诉讼外(例如与乘车服务提供者 滴滴有关的诉讼),市场参与者在数据保护 合规方面的普遍压力也在增加。由于存在 高额罚款的威胁,因而建议向中国境外转移 个人客户数据的企业加强其数据保护合规 工作,以尽量降低受到当局处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正在制定与中国交 往的新战略且预示着方向的转变。在德国 企业越来越依赖中国的背景下,无论中国 是作为销售市 还是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 供应商,为在中国的投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 的投资担保将受到限制,并越来越多地转 向新的市场。截至目前,对中国的投资担保 一直是需求最大的:例如,仅在2021年,德 国政府就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新建和扩建 投资项目发放了约20亿欧元的担保。截至 2021年12月31日,为在中国的投资发放的担 保规模接近110亿欧元。

结论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参与,需要企业和投资 者给出不同的回答。目前暂停的许多在中国 的投资项目何时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恢 复和实施,尤其取决于中国对疫情带来的 挑战的后续处理,以及随着隔离规定的逐 步减少和取消而开放的边境。

德中并购走廊 —— 何去何从?

Cagkan – stock.adobe.com.

新冠大流行,乌克兰战争,由此造成的供应短缺和通货膨胀 —— 所有这些都对并购活动产
生了影响。德中并购走廊受到严重影响。截止2022年11月底一共有12宗中国投资者在德国
进行的并购交易,与2021年全年35宗交易相比大幅下降。展望2023年。

值得一提的是,艾迈斯欧司朗 (ams OSRAM)将数字系统业务 板块出售给英飞特电子(Inventronics) 是为数不多的大型交易之一。德国 投资者在中国的并购交易也呈现类似的趋 势。2022年2月德之馨(Symrise)对翼邦宠 物食品(Wind Pet Food)的收购从这种趋势 中脱颖而出。 那么,哪些因素对投资活动造成了压力 呢?除了经济环境的普遍不确定性而造成 不愿做出投资决定外,旅行限制尤其产生 了决定性的影响。当然,你可以通过视频会 议进行初期的工厂参观和谈判会议——但 是,决策者、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最终必须 得亲自会面,而自从2020年以来,往返中国 几乎是不可能的。

资料来源:德勤

2023年—前景依然未卜

在中国的环境下,一项并购交易通常需要12 至18个月。因此,2021年的并购交易还没有 受到大流行的影响;其影响会在2022年才 完全显现。由于持续的旅行限制,预计到 2023年也不会有好转。更糟糕的是:德国政 府和公众对将德国公司出售给中国投资者 往往持非常怀疑的态度,特别是在涉及到 技术公司或者关键基础设施时。 人们会想到关于向中远集团(COSCO)出 售汉堡港码头股份,Elmos公司的一家芯片 制造厂被禁止卖给赛微电子(Silex),以及 向中国投资者出售ERS Electronic 公司的 一系列公开讨论。这种怀疑的情绪在短期 内还不太可能改变,并使得受影响行业的 并购交易更难进行。来自中国的买家曾经对 于卖家来说是有吸引力的选择,但在未来 可能很难再被提到——能够成功完成交易 的不确定性太大。出于同样的原因,中国投 资者在投入时间和金钱审查一项交易之前 也会三思而行。可想而知,进行并购交易的 条件有多差。

资料来源:德勤

供应链的区域化:并购的驱动力?

然而,大流行也表明了供应链必须区域化。 因此,德国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将不再主要 为了出口到世界市场,而是更多地为本地市 场和邻国服务。由此造成的产品组合调整可 能会导致他们收购当地制造商,以提供更适 合当地需求的产品组合。所以,在收购后大 规模使用德国员工的必要性也减少了。德国 企业在中国的情况反之在欧洲也一样:生 产必须更贴近客户市场并实现区域化。这 是否会更多地通过绿地投资或越来越多地 通过并购交易实现,还有待观察。明年德中 走廊的并购活动前景仍然惨淡。然而,人们 还是希望各销售市场区域化趋势能够积极 地影响并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