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中国主宰全球并购市场
2016年前两个月,中国在科技行业投资并购交易金额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以347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及49%的比重,中国对技术的投资甚至超过了美国(212美元,占30%的比重)。此外,在2016年前两个月,全球在科技领域的并购交易总额达到了714亿欧元,超过了2000年以来的历年同期水平,并超过去年同期的53%。这一结论来自数据社dealogic的分析。
上海电气入股Manz AG
上海电气集团拟通过增加资本参股德国机械制造商Manz公司。为此,Manz公司计划增发43%的新股。掌握Manz集团39%股份的大股东Manz夫妇将把他们的认购权转让给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以这种形式上海电气可获得最高达29.9%的股权。根据Manz公司发布的一份特别通告,此次资本追加还在等待联邦金融监管局的批准并将于今年上半年内最终付诸实践。
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成为新的金融投资者
TCL集团联合清华紫光集团创立了一项私募股权基金。TCL旗下投资部门,即TCL创业投资有限公司(TCL Capital)于2月22号表示,该基金计划筹集100亿人民币(14亿欧元)的资金。其投资重点涉及、电子,TMT、工业4.0、“互联网+”以及网络化生产。在去年10月,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就已经建立了企业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启蒙资本(Enlightenment Capital)。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净资本输出国
2015年中国以2930亿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位居世界第一位。这意味着同样数额的资本对外输出。德国以2800亿美元排在第二位,这也是自2010年以来德国在资本输出方面首次排在中国之后。排在榜单第三位的日本在资本额度方面远远落后。这一结论源自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的统计。
尽管德国由于中国的进步而排名下降, 2015年德国在净资本输出方面依然取得显著的增长。其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出口,而服务业和外汇收入则没有为资本出口带来任何积极作用。资本输出在2015年年度经济产出上占到了8.3%,2014年的该比重为7.3%。根据欧盟的标准,长期合理的比重应不超过6%。因此,按照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德国在欧洲和美洲算是负债国家的最大债权国。
由于油价下跌和欧元走弱,慕尼黑经济研究所ifo估计,国际收支顺差在新的一年将继续提高并再度在年度经济产出中占超过8%的比重。除了商品交换,其它类型的对外交换,如服务业以及社会福利、礼金和发展援助的转移也将纳入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
金融专家对中国经济增长持悲观态度
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在年初降至新低。反映国际金融专家对中国未来十二月经济状况预期的CEP(中国经济专家小组)指数在2016年1月份从负4.5点继续滑落至负20.7点,这也是自2013年引入该经济发展晴雨表以来出现的最低值。这一数据是由欧洲经济研究院(ZEW)根据其每月调查问卷而得出的。
均胜通过定增募资为收购注资
宁波均胜电子公告声称将通过定增募资为最近的两笔收购,即收购德国TechniSat汽车电子业务板块及美国汽车安全系统公司KKS,筹集资本。根据这份公告,这家宁波的汽车配件制造商拟通过非公开发行3.6亿股来募集总额为86亿人民币(12亿欧元)资金。其中一小部分资金还将被用于企业流动资金。
中国企业在德投资开年创纪录
新的一年前六周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投资就打破记录。根据中德并购交易平台的统计,已经发布的四宗交易——其中有两宗单笔金额创新记录——总额已经超过了27亿欧元。这一数字甚至高于2015年中国在德直接投资总额,即12亿欧元,的两倍。
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创下最高纪录
趋势在不断加强。去年,中国在欧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以200亿欧元创下新的纪录。与此同时,中国投资的目标区域和产业的差异化也更加显著。南欧是吸收中国资本的重要地区。除了技术行业的领导企业,更有不少消费品品牌和服务业公司引起了中国企业的投资兴趣。这一结论源自墨卡托(Merics)中国研究中心和咨询公司Rhodium集团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
从2011到2015年,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平均每年达100亿欧元。2014年的140亿欧元曾是当时的最高记录。而2015年不仅在金额再创新高,44%的增长率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从并购交易市场行情上看,不少大宗交易引人注目,如中国化工以70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
增长的驱动力
根据此项研究作者的观点,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不断增长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这一趋势的驱动力正是中国自身的经济转型。推动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这一因素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不断增高和本土市场不稳定波动。长期来看,由政策推动下的经济模式向现代化过渡发挥的作用还会更大。其中,高科技以及由消费和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将作为经济模式现代化主导。
直接对外投资差异化明显
伴随着投资数额显著增加,投资领域的差异化也更加明显。在中欧并购交易中,来自技术、机械制造、汽车行业的企业一直受到青睐,而IT公司、通信供应商、金融机构和连锁酒店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从投资区域的角度来看,除了“欧洲三巨头”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外,中国投资者把目光也更多投向南欧。在过去两年里,这一地区吸引了约一半的中国在欧直接投资。除了买入倍耐力,中国投资者在南欧还完成了诸如大连万达参股足球俱乐部、海通证券收购葡萄牙投资银行圣精银行(Banco Espirito Santo)等大宗交易。
前景广阔
在过去五年内,德国从中国的对外投资里获得了稳定的注资。根据墨卡托和Rhodium的计算,2015年中国在德国投资共计12亿欧元,略少于一年前的14亿欧元。而在今年,仅以中国企业14亿欧元收购德国废弃物管理公司EEW和9.25亿欧元收购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这两笔交易,就足以赶超之前的记录。鉴于这些、以及更多正在欧洲进行中的大宗并购交易,作者认为,并购热潮还将延续下去。尽管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经济危机,但中国崛起的故事仍在继续。宏观经济因素依然对中国投资者的“走出去”战略发挥影响力。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欧洲富有吸引力的潜在目标将在未来推动中国企业的投资与并购。
点击这里可下载此项研究(英语)。
中国投资者获得积极评价
德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对收购企业的中国投资者大体感到满意。来自中国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日常业务相对而言不会过多干涉。现有的管理层也大多被保留下来,因为买方自己通常并没有那么多富有经验、精通法律、并在语言上没有障碍的专业人才。而在一些关键领域,中国的企业领导者具有绝对的决策权。这一结论源自德国工会联合会的Hans Böckler 基金会的一项最近研究。
天翔环境收购比尔芬格水处理业务
成都天翔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收购了比尔芬格水技术有限公司(Bilfinger Water Technologies),为此,这家成都的环保企业将支付给位于曼海姆的比尔芬格集团2.05亿欧元。由此,本次交易的最终买方并非是之前呼声最高的私募股权公司Triton。最终交割完成还在等待反垄断部门的批准,并将于今年第一季度内完成。
通过此次售出水处理业务,比尔芬格将继续推进其集团重组。这家拥有建筑、工业和发电站业务的企业今后将把业务重点集中在加工工业中的房地产和服务。比尔芬格水务部门目前拥有1600名员工,2015年的营业收入为2.82亿欧元,利息税收折旧前的赢利(EBITA)达2200万欧元。来自中国西南部的成都天翔环境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产品是工业用分离设备和水电设备。2014年该企业获得的营业收入和纯利润分别为4亿人民币(5400万欧元)和3300万人民币(450万欧元)。
天翔环境方面从金杜律师事务所(King & Wood Mallesons)获得并购相关支持。而比尔芬格水集团则启用了纽约Milbank Tweed Hadley & McCloy集团位于德国的部门作为并购咨询团队。
中国对德投资出现新的热点
中国在德国的并购活动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差异化。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曾一度是不可动摇的首要投资目标。而在创纪录的2015年生命科学领域则一跃成为排名第二的投资热点。日常消费领域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度,该领域和汽车工业共同位列投资行业排行榜第三位。这一结论基于中德并购交易平台对2015年所有中国在德并购交易的分析。
北京控股14亿欧元收购德国废弃物管理公司EEW
中国在德投资的第一笔十亿大单:北京控股有限公司以14.38亿的交易价格收购了位于德国Helmstedt市的废弃物管理公司EEW Energy from Waste。 最终交割仍在等待官方批准,并将于二月底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