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管理文化与中国存在着极其鲜明的反差”

人物专访:德国 Mercuri Urval 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兼执行总裁 Michael Schäfer(施明贤)

“据我们的观察,外商对并购中国企业的兴趣在不断增加”

2016年中国在德国的并购交易创下了历史新纪录。与之相比,德国在中国的收购数量大为逊色。在统计的八宗交易中,德国企业主要收购了其中国合作伙伴或行业竞争对手,而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交易对德国企业而言有何优势?对此,我们采访了Fiducia Management Counsultants的业务部主管Stefan Kracht先生。

不失耐心,方达目标

中国投资者将他们的触角伸到了德国,但是零星的大型交易报道并不能掩盖真实的状况:无论数量还是规模,收购的潜能尚未得到挖掘,而同时很多谈判在初始阶段便已经宣告失败。许多中国投资者在德国对目标公司的找寻给人造成一种“隔着橱窗欣赏商品”的感觉,这一点对于潜在的德国出售方来说往往难以理解。

捷成工业开设中国业务市场分析与咨询服务

捷成工业宣布成立了一项新的咨询服务“市场情报及咨询服务”,专为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扩大经营提供帮助。这项咨询服务包含深层次、实用的市场调查以及战略性咨询。

德国企业家在中国保持乐观

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决策者认为,与他们的中国竞争者相比,德企有着更好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为这样的想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根据预测,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将比之前要好。

“中国制造2025”给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带来机遇

受德国“工业4.0”政策的启发,中国国务院于2015年5月19日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该计划是一个在十年内将中国从世界工厂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行动纲领,重点是制造业基础技术的数字化和现代化。

中国:全球资本流动的驱动力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流向欧洲的投资资金迅速增长,这将为欧洲疲软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中国在欧洲的并购和直接投资发展非常迅猛。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投资达到了新的巅峰——总投资金额达到140亿欧元。

风险和潜力:并购交易中的软件合规性管理

在并购交易中,企业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唯独有关软件的话题却很少有人提及。但它可能会带来许多问题,造成高昂的费用。因此,企业应当在交易准备阶段就仔细检查与软件供应商的合同以及使用许可。

“Börsenturbulenzen bringen Schwung in die M&A-Transaktionen“

Auch wenn Chinas Wirtschaft sich in unruhigem Fahrwasser befindet, die Outbound-M&A-Welle wird dies nicht aufhalten. Im Gegenteil: Die Auslandsinvestitionen werden sich noch beschleunigen. Dieser Ansicht ist Wang Wei, Vorsitzender der China Mergers & Acquistions Association. Deutsche Unternehmen stehen besonders im Fokus.

Z与M签证:在中国招聘老外时要注意7个条件

中国的劳动签证体系很复杂还经常变化。对于签证申请者和招聘公司而言,很难寻找到相关的法律信息。事实证明,若在签证时犯错,会引起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这篇文章不仅会说明招聘外国人流程中的每一步,还会说明一些不是众所周知可是很有用的注意事项。

中国给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法律保护

中国法律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法制系统不够透明一直是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一大担忧。但近几年来,中国正加紧立法改革,向一个法制强国大步迈进。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法律制度的改进,这些改进会直接影响外国投资者。

“重要的是正确归类中国伙伴的行为”

一个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有多诚恳?不管是正在计划销售合作还是要建立合资企业,抑或是正在计划将自己的企业卖给中国投资者,都应当在签订合同之前进行一次彻底的背景调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不愉快的意外事件。德国丰伟律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Patrick Heid向我们解释应该注意的要点。 《企业家杂志》:在中国,一家德国企业能够信赖哪些资料并对一个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进行第一步的背景调查? Patrick Heid:一般来讲,第一步就是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德国一样,通过电子工商登记信息可以获得一个潜在的中国合作伙伴或者买家的重要信息。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要复印工商登记档案并且查询最高法院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当中记录了所有被执行过法院判决的企业。 到底应该了解哪些要点呢? 首先肯定要确认这家中国企业是否真实存在。下一步,我们通常会检视企业的成立日期、股东身份、注册资本及其缴纳情况。特别是后者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资本实力的线索。此外还要在工商登记信息中确认谁是法人代表?与德国不同的是,这一角色一般不是由总经理来担任,而是通常对外都比较低调的董事会主席,作为国企的法人代表,他甚至根本不会露面。最后还要了解中国合作企业的经营许可是否涵盖计划中的合作范围,例如销售、合约制造商或者(共同)投资等。否则经常会导致无法开展预期的业务。 对您来说什么是警告的信号或者剔除的准测? 剔除标准一般是:如果我们在背景调查中确认,合作伙伴所列举的核心数据例如股东集团、资本配置或者员工人数不属实。如果我们证实,中方遵循特定的战略思想,但却未告知德国合作方,这也经常意味着对话的终止。例如最近有一个案例:其中中方合作企业已经全面完成了上市的准备,他们所计划的合资企业只是为了加快自己的上市进程。当德国合作方通过我们的背景调查得知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对于中方的信任。 什么时候德国企业能够独立进行这样的调查或者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寻找专业的咨询公司才算是有意义的? 电子工商登记信息是每个人都能查阅的,就算在德国也可以进行查阅。由于只有中文的名称才能作为正式的公司名称并且工商登记信息只有中文版,所以只有拥有相应的语言能力才能实现目的。如果某些迹象导致企业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那么通常只有寻找一家在中国运营的咨询公司才能成功,该公司不仅要了解中国法律,而且还要熟悉中国商务交际的文化特色。也包括如果想要在当地和通过中国互联网获得工商登记数据以外的背景调查信息,如所谓的项目、客户、生产能力等等。那么,中国当地的专业协助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中国企业发现了机会,那么他们就会冒险进入他们并没有什么经验的业务领域。对于德国合作伙伴来说,这可能意味着风险。德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德国方面来说,首要要正确归类中方的行为:因为在传统上,中国企业的增长是依靠机遇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普遍的做法是:如果一个业务领域有利可图,那么即使该企业对于计划中进行的合作或者成功交易后该如何执行只是有很多的想法,却并没有把握,但企业仍然会在短期内进入该领域。在合同签署之后,这些想法经常被证明是无法实现或者只是能够部分实现。这样的行事方式一般也不是恶意的欺诈行为,而更多的是中国企业敢于冒险的表现。即使收购中国企业或与中国企业合作乍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建议德国企业还是要在签署合同之前对其中国伙伴的计划书进行可信度审查,必要时也审查计划书的可执行程度。 德国企业还应该注意哪些由于文化而造成的商业行为差异? 这种差异确实不少。我一再留意到的是,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采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可靠性来获取对方的信任:一家德国企业一般对业绩保证、销售预期以及时间跨度保持低调,并且还会坦诚地向对方指出自己的产品以及组织的能力界限。中国企业的做法正好相反,为了表达对完成交易的诚意和强大意志,他们会承诺在极短的时间内清除所有的绊脚石,而且还会再次提高已经非常野心勃勃的销售预期,并且还会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提供所需的产品。与此相对应的是让双方都失望:中方会抱怨德方没有完全投入,而德方经常会对最终没有被实现的承诺感到失望。所以双方在谈判阶段就要约定符合现实的期望值。   Heid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人物简介 Patrick Heid (海德)是德国丰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以及合伙人,他自2010年起是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他的专业领域是为在中国运营的中型企业以及集团提供企业建立、并购交易、法律以及战略主题方面的咨询。除此之外,他还向在德国收购企业的中国投资者提供咨询。Patrick Heid拥有15年的中国经验,并且讲一口流利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