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r Erfolgsmaßstab ist falsch
Chinesische Unternehmensübernahmen werden häufig besonders kritisch betrachtet. Mit Blick auf die weltweite M&A (Miss-)Erfolgsbilanz relativiert sich diese Kritik jedoch.
中国:新的创新型大国?
2014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中国将在未来五年成为最高研发支出国。然而,增加的支出并不能保证中国成功转变为创新大国。针对此主题,GIGA(德国全球以及区域研究所,亚洲研究学会)展开了一项新的研究。
德国企业家在中国保持乐观
在中国的德国企业决策者认为,与他们的中国竞争者相比,德企有着更好的市场竞争力。尽管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为这样的想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根据预测,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将比之前要好。
中国国际影响力捍动美国霸权
世界格局将重新洗牌:遥远的东方世界正在迅速崛起,西方世界的“黄金时代”渐渐走向终结,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步步摧垮着美国雄踞世界的霸主地位。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亚洲,而美国人口总数却不到全球人口总数的5%。40亿亚洲人民,其中包括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的人民群众,要求参与到国际社会舞台来,发挥提高自身价值。中国远见卓识的规划未来,而西方世界的蓝图仍孕育在襁褓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企业及时应对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才能在当下更好的发展前行。
德国劳动法概要——与中国劳动法究竟有何不同?
综观德国和中国的法律框架,您会发现德国和中国劳动法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对员工的保护力度也没有太大的区别。本文无意对德国劳动法进行全面概括,而旨在强调一些重要的基本规定。中国投资者可能非常熟悉这些规定,而且通过当地法律咨询可以很好地进行处理。
为最大婴幼儿食品市场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全球领先的人乳低聚糖(HMOs)研发及制造商Jennewein Biotechnologie,以及中国龙头乳品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宣布签署关于合作研发婴幼儿微生物菌群和人乳低聚糖(HMO)的谅解备忘录,旨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一种创新型的婴儿食品配方及其它乳制产品。
中国正在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正如中国日报所报道的那样,中国政府在加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后,现在正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缩写为CPTPP。
CPTPP于2018年12月正式生效,由11个环太平洋国家组成。其中包括了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还有一些中南美洲国家,如墨西哥和秘鲁。这些成员国目前合在一起占到了世界经济产出的13%。如果中国加入这个协定,这个比例将上升到近28%。
加入该协定的门槛对比RCEP要更高一些,因为它涉及到更进一步的自由贸易协定。重点在于服务业、投资保护以及政府采购等行业。CPTPP还将进一步完善对知识产权的相互保护。
该协定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进一步发展太平洋地区的国际贸易,特别是在IT和电子商务领域。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一位研究员说,这也将为全球公司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投资环境。
中国和CPTPP —— 竞争使企业更活跃
加入CPTPP不仅仅是中国在市场开放的道路上迈出的又一步。它也符合旨在加强中国国内市场的双循环经济政策。因为它是为了鼓励中国企业而准备的。随着中国政府让外国供应商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制造商就必须改善他们的产品,以便能够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反过来,这些企业对于本国市场的买家以及亚太地区或其他地区的买家来说,也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此举也是对英国宣布提出加入申请的回应。自从退出欧盟以来,英国政府就在世界范围内签订各种新的商贸协定,自然也包括了寻求与曾经的殖民地之间获得联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有兴趣加入CPTPP。通过加入该协定,英国也将会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重新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
中国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未提交相应的加入CPTPP的申请。作为第一步,中国先与已有的成员国进行了会谈,探讨了可能出现的相似性和冲突线。只有在这之后,中国才能决定进一步的行动。
电子商务——中国的数字购物体验
尤其是由于大流行的影响,消费者现在更常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购物。但是,在COVID-19流行之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就已经在强劲增长了。
就销售额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这一点上,中国领先美国。2021年,美国的销售量估计将达到4500至6000亿美元。而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总额预计在1万亿至2.1万亿美元之间,是美国的两倍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全球数据(Global Data)的估计,中国2021年不到2万亿的销售额将在2025年时达到3.1万亿。相应的,今年的销售量将增加17%以上。
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购物仍然是中国的大趋势。毕竟,中国大约90%的网民都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他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将近45分钟。社交媒体可能的用途远远超过了纯粹的交流,中国消费者可以使用小程序在餐厅或者小卖部付款、点餐、订机票等等。根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了十亿 。
根据Statista的报告,中国的渗透率约为68%。因此,中国大概十个消费者中就有七个使用电子商务。特别是COVID-19大流行的程度导致了销售额和用户数量急剧增加。尽管中国的消费者仍然喜欢亲自购物,但现在许多人更喜欢在线交易。普华永道(PwC)对全球超过15000名网购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四分之三的消费者每周都会在网上购物。全球范围内的平均值约为20%。
中型企业“中国制造”
煎香肠,幼儿园和中型企业有什么共同点? 这三个词都是所谓的外来词:典型的德国出口热门词,而这些词很早就已进入其他语言和文化。在中国也不例外。不仅是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推动了经济增长,还有很多自1978年改革政策开始实施以来成立的许多中小型企业(KMU)。如今,中国估计有3800万家中小企业,他们代表了60%的GDP,75%的技术创新和80%的劳动力。
这些数字,跟我们在德国见过的类似,导致了针对中国创业人群进行研究的科学工作量的增加。它们如何促进创新和增长,与西方同行有何不同?在德国的实践经验中,通过职能划分和监督机构建立相互控制的体系越来越多,而典型的中国公司则由“老板”领导。这个概念可以翻译为“alter Boss(大老板)”,通常是指公司的所有者和董事总经理。
轶事案例研究或顾问喜欢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在最近由著名的西班牙IE大学中国中心进行的比较得出结论,相似之处明显多于差异:基于调查的研究表明了这些跟年龄,过去的经历以及领导风格相关的相似性。甚至倦怠率也差不多。与全球化和国际经验相关的跨文化交流也许可以对此做出解释。
最突出的差异是,中国女企业家所占比例明显更高。这证实了其他的研究,并且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比较中相当高的女性劳动力比例有关。还有实施至201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发挥了作用。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中国父母通常都将所有资源投入到他们成功的职业生涯中。这就有了以下的成功:全球约70名白手起家的亿万女富翁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
IE研究数据还显示,中国企业家的平均睡眠时间少于欧洲企业家,虽然不多,但这个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还不说德国中型公司的员工每个工作日要消耗4.2杯咖啡。儒家的职业道德似乎比定期摄入咖啡因更有效。“996”是许多中国公司的常见做法:员工应每周六天从上午9:00到晚上9:00在办公室工作,阿里巴巴(Alibaba)创始人马云(Jack Ma)也是这种工作文化的支持者。
创业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除了这些统计上可测量的差异外,还存在一些更深层的特性。创业是一个依赖路径的取决于历史条件的进化过程。战后经济奇迹就是这样塑造了德国中型企业的形象。谦虚,脚踏实地,精力充沛和聪明才智等优势对当时环境下企业家的成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努力工作又非常注重细节的钻研者,大多扎根于农村地区,这些都奠定了当今许多世界市场领导者的基础。
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在中国,相对于技术工程技能来说首先要求的是实践技能。企业家必须能够灵活地做出反应并迅速做出决定。这也是有历史现实的: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经历了几次地震般的巨大改变——1950年代实行的计划经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改革。这个时期给人民的社会和经济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后果。而且,它们也推动了整个社会适用这些变化。
改革从一开始就逐渐进行着,没有蓝图或时间表。这种实验性的创新方法总是被拿来与逐渐穿越一条宽阔的河道进行比较。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没有设计好这个目的的整体计划。其中大部分可以应用于中国企业家的行为。问题在于要同时关注多个项目并迅速抓住机会。通常有一个获胜的道德准则以及赢家的道德准则,即聪明的商人可以利用非常大量的手段来取得成功。而输家对此刚好不够机警或没法聪明到察觉风险。
不断的寻找
灵活性和即兴创作是这种企业文化的决定性特征。这与经济学家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M. Kirzner)的观点一致,他将企业家描述为一个不断寻找获利机会的人,并对此创造了“警觉”(“alertness”)这一概念。这种独特的活力可能是与德国中型企业最大的不同。如果说德国众多公司的特点是非常深入地钻研特殊专长,归纳一下就是“螺丝钉之王”,那么中国企业家很少在经济领域有专研,而是不分行业地寻找好的商机。企业集团因此分布广泛,而根据定义在细分领域表现突出的隐形冠军则很少。2014年至2016年,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中国清点了68位这样的未知市场领导者。作为比较:在德国有1,307位。
但是,不要将不断寻求新的商机与缺乏总体战略相混淆。与中国国民经济的转型过程类似,果断的尝试,勇于创新的勇气以及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意愿,这些都是务实的实验性方法的一部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企业发展通常都有明确的目标。在关系层面上也是如此:尽管中国的交易速度通常比较快,但缓慢建立深刻持久的信任关系更受到高度重视
确实,“关系”,这种以不言而喻的承诺与交流规则为特征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络,在中国仍然是每个企业成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有弹性的关系网是能促进公司的成功。IE 大学的最新论文研究也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 ,并不是没有指出,这与西方文化的共性相比,差异并不大。
在政治网络中
当然,德国的中型公司也拥有强大的人脉网络,如果没有良好的关系,有些业务是没法做的。 然而,中国的关系网络是社会体系所固有的,并且显然更具政治性。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体制上的差距。信息不是免费提供的,资源通常是不可访问的。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中国企业家依靠他们的人脉网络这样的非正式机构来确保业务的顺利进行。
政治交往起着跟预想一样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几乎每家成功的公司都与政党的决策以及供资结构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根据世界银行和中国中小企业司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二分之一的中国B2B初创企业中都有一个团队成员专门负责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与那些对政治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公司不同,国家在为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供给资金方面到现在仍然只发挥了次要作用。由于许多中型公司也无法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所以融资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通过私下的人际网络进行的。
不管是政治还是私人捐助者都对“老板”施加巨大影响和压力。虽然政党和公司的投资者很少参加谈判,但是,他们无需坐在谈判桌旁就可以支持合作或交易,或者让其无法成行。本质上,“老板”是中国公司内部对于员工和业务合作伙伴来说几乎是一个专制的决策者,而对于政治和融资利益相关者来说,他却处于一个非常紧密的对于欧洲人来说完全看不透的人际关系网络中。
私营企业家决定中国的未来
正如典型的德国中型公司中出现的时代的交替发展,新的数字产业的出现,女性高管人数的增加以及持续的城市化而产生的不同看法一样,中国企业家的形象也在不断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中小企业也面临着跟德国企业类似的后续主题。据估计,未来几年将有300万以上的中国企业家退休。但中国现在正好需要他的企业家们。经济成功故事的延续越来越依赖于内源性创新,但这只有在私营企业家愿意冒险的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难怪中国政府正在日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最好的例子是2 018年生效的新版《中小企业促进法》。 企业家思想被表现为艰苦的工作,追求卓越,工艺,创新和社会责任。听起来真的很像“德国中型企业”。
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迅速
据德国专利商标局(DPMA)的报道,在对德国生效的专利申请中,中国和韩国的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
德国专利商标局在举办他们的年度客户活动“DPMA用户论坛”之前,在约1000名注册参与者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这里,各家公司、律师事务所和产权服务提供商的代表们可以了解到知识产权专利、实用新型、商标以及设计的最新发展。另外的重点主题还有数字化和人工智能。
在问卷调查中专利局记录了在所选的数字化科技领域,哪些国家申请了最多的对德国有效的专利。数据显示,在申请量最大的国家中,中国和韩国是2020年公布的专利申请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尽管美国在各领域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中国已经紧随其后,尤其在数字通讯技术方面,记录了开创性的5G技术注册。中国的注册数量比去年高了29.1%,是这个领域增长最快的。
在包括人工智能发明在内的计算机技术领域,韩国取得了最大的飞跃,增加了25%。而中国增加了18.8%。尽管德国在很多领域的数据都有所上涨,但是在最佳申请人榜单中,完全找不到在本地市场上的德国申请人。总的来说,申请数量在过去的十年增长迅速,尤其是在通信技术领域(91.1%)和计算机(74.7%)领域。
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显示出更大的活力
德国专利商标局总裁Cornelia Rudloff-Schäffer表示:“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关键技术的创新活动在德国也有所增加。然而,中国和韩国显示出更多的活力。美国的增幅相差无几,但是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德国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赶超还并不明显。”
该分析考虑了在德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公开的对德国有效且无重复计算的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将根据法律要求在提出申请日起18个月后予以公布。
这些数据反映了新冠疫情开始之前这些创新活动最初的情况。最近公布的消息表明,这个趋势还将继续或加剧。在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增长16.1%)和韩国(增长5.2%)是在2020年里最重要的申请国中增长最多的。科技集团华为(中国,增长23.9%)以及三星(韩国,增长32.5%)以快速的增长占领了最佳专利申请人榜单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DPMA总裁表示:“中国和韩国到目前为止都已经相对顺利地度过了大流行。有证据证明,这些国家已能够在数字未来技术领域继续加强他们的地位。”
Mumm kompakt – Wie endet Chinas politischer Drahtseilakt?
In China sorgt die ungewisse Abwicklung des insolventen Immobilienentwicklers Evergrande weiter für Verunsicherung. Die Andeutung, mit ausländischen Gläubigern in Verhandlungen um Umschuldungen zu gehen,...
“据我们的观察,外商对并购中国企业的兴趣在不断增加”
2016年中国在德国的并购交易创下了历史新纪录。与之相比,德国在中国的收购数量大为逊色。在统计的八宗交易中,德国企业主要收购了其中国合作伙伴或行业竞争对手,而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在中国进行并购交易对德国企业而言有何优势?对此,我们采访了Fiducia Management Counsultants的业务部主管Stefan Kracht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