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国外盲目投资是中国企业家的一大弱点”

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大多是由国营企业完成的。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也开始在海外并购。您认为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有什么区别?在将来,私营企业并购成功的可能性会比国营企业大吗?

国营企业在海外并购的动机和原因不一定完全和业务相关,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政治因素。在某些资源和技术上的并购是不惜代价的。并购后也不一定是为了让公司获利和发展,而是有其他的目的。这个现象在国营企业比较常见。当然,也有不少国营企业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因而进行并购。现在中国在不断改革,国营企业在向混合所有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目的在于,让所有企业像一个真正的企业那样去运转。相对来说,私营企业则更加商业化,它的并购完全是出于其商业目的。所以在并购的浪潮中,私营企业会成熟得更快一些。国营企业因为有其政治,管理层也有不少的政治性任命,并购方面成熟得会不如私营企业来得快。

近年来中国有多宗并购交易在欧洲和德国进行,比如去年在德国就有36宗并购案,您认为这种发展势头会持续下去吗?

现在刚刚开始。我认为在将来的几年,这样的交易会不断地增加。但交易的主体和交易的规模会有一定的变化。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国的跨国并购大多是由大型公司或国有企业完成的。但现在,中小型企业也开始进行跨国并购。从交易的体量上来说,单项交易的体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总体交易一定是扩大的。而且交易数额会非常庞大。

德国和中国都出现了对今后工业发展的新概念,就是所谓的“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您觉得在这方面,中德两国会不会有合作的空间和前景?

这个可能性太大了!因为中国所谓的“科技对接”和并购,不仅仅是高科技、新科技的对接,更多的是加工工艺、制造水平和工程管理体系的对接,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是以制造业作为立国的根本,但现在中国的初级、基本制造业已经出现了很大的产能过剩,如果这些产业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它们一定会在制造水平、工艺水平和管理体系上有所提高。而这整个体系在中国是不完全的,有必要从欧洲引入先进的体系。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在这方面是最为领先的。德国工业4.0就是通过最新的信息技术使制造业的资源达到更为高效合理的配置,从而使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高科技的问题,还是一个科技手段的运营效率问题。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向德国等西欧国家的高端制造水平靠拢。这样一来,合作空间是非常大的。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对接性非常的强。

您认为这样的工业发展趋势会影响将来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活动吗?

一定会的。我们在去年参与过一个中国和德国的并购案。当时,德国的这家企业濒临破产,因为欧洲的制造成本很高,面对来自中国制造低成本的压力,许多德国制造企业——除非是高端制造——肯定会出现问题。当中国公司完成对这家公司的并购之后,把这个企业的管理体系引进了中国,然后中国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一下子得到了提升;同时也给这家濒临破产的德国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因为德国方面提供了品牌、市场、设计和管理;而中国方面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加工。两个公司一结合,成本下降了,但是质量提高了。这样一来,市场占用率大大提高。这是许多德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对接的契合点。与此同时,中国的研发水平还远落后于德国。为了弥补自身的研发劣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到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寻求技术转让,这必然大量增加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活动。

Dieser Post ist auch verfügbar auf: 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