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股市能从改革中获益吗?
今年6月,黄光裕在入狱十年后被假释。2010年3月,中国第一批亿万富翁之一的黄光裕因贿赂,伪造账户,进行内幕交易和操纵价格而被判处14年徒刑。他建立了电子零售商国美电器(GOME),并将其规模做大。当黄光裕出狱的消息广为人知时,中国的金融市场做出了巨大的反应:该公司的股价上涨了20%左右,该集团同样也在交易所标价上市的金融部门的股价上涨了50%以上。一个笑话立即在中国的社交网络上流传开来:不仅是黄光裕的妻子等了十年才等回了丈夫,上海综合指数(SCI)也是如此吧。
闪电泡沫及其它
实际上,2020年6月底该指数值(3004点)与2010年3月黄光裕被逮捕时的指数值(3,074点)大致相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尽管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十年中已从约6万亿美元翻了一番以上,增长到现在2020年的将近16万亿美元,而中国股市几乎没有改变。而在这期间其实也出现了惊人的发展,例如2015年上半年的“闪电泡沫”,当时上海的股市牌价在几个月内翻了一番以上,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萎缩。
散户投资者主导中国市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的股票市场并未被视为通过长期投资来建立或维持财富的可能性。“真正的”投资几乎完全在房地产上进行,或者直接在自己的第二或第三家公司进行。投资者主要在股市上进行赌博,他们将中国的金融市场首先是看作一种幸运游戏。与西方国家不同,其结果是几乎没有机构投资者。在中国,超过90%的投资者是散户投资者。他们不遵循任何系统或特定规则,而是根据亲戚,朋友或邻居的推荐购买。结果就相应地表现为不稳定的价格走势,然后广大投资者的情绪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稳定的情况。
没有股东保护的公关资产负债表
此外,中国公司常常让投资者陷入困境。在许多情况下,平衡的数据比起企业发展的具体凭证更像是痴心妄想和营销。根本没有任何股东保护协会可以仔细检查资产负债表。如果有必要,大多也会是最后才会想起投资者,而投资者利益的透明度更是个未知数。
国外资本
自2019年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经历了许多改革。从那以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QFII)已得到明显简化,许多限制不久之后也会取消。其中取消个人投资上限和结束对总投资额的限制尤为重要。中国政府还启动了所谓的沪港通项目。这些措施使香港,伦敦以及不久后的巴黎投资者都可以直接在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进行投资。此外,中国公司的上市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对于科技股来说尤其如此。为此去年还专门创建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上海明星市场。
此外,领先的指数提供商之一的MSCI已决定逐步提高中国A股在其指数中的比例,例如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或全球指数中。这意味着每一个基于这些指数甚至按1:1比例绘制的ETF和基金都必须在中国进行相应的投资。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国外资本将流入上海和深圳的证券交易所。
上证综合指数(SCI)也进行了自199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重组,其中科技股的权重明显增加。同时,对于那些刚进入证券交易所的人来说,成为SCI的一部分将更加困难,因为现在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至少要在一年前进行。而且,“外国”公司将来也将可以使用SCI。这尤其适用于所谓的“红筹股”, 这是在香港经营但有中国母公司的公司股票的名称。从长远来看,正是这些改革和流入的外资使SCI得到大幅增长。
中国金融市场正在开放
中国股市确实是几乎在黄光裕被假释的同时发生了震荡(见图,陡峭的红色下降趋势线断裂处的绿色标记)。上海在夏天时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股发行,例如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SMIC)的二次上市,该公司筹集了超过65亿美元的资金。交易的第一天,该股的报价为95元人民币,比27.46元的发行价高出约350%。
整个SCI的增长也很强劲。自7月以来,该指数已上涨了约15%。当然,这是否只是一次瞬间印象,还有待观察。散户投资者这次会停留更长的时间吗?还是会在几个月后才开始第一次获利回盈,并成为所有投资者将纷纷退股的信号?
中国将其金融市场逐渐向国际民众开放。但是,只有获得正确的回报,这些民众才会长期留在中国。同时,中国也越来越依赖这笔额外的资本。因为只靠中国的银行体系将无法长期满足国民经济对资本的渴望。特别是现在许多中国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的债务比率已经达到不健康的高度。
无论如何,SCI目前正在经历2015/2016年以来的小幅下跌,而这也是基于2018年以来的高位趋势(见图,平稳的红色线)。从在中国也越来越受欢迎的图表技术角度来看,如果能取得突破,将会为4,000点扫清道路。
总结
世界上最著名(至少到目前为止)的成长故事发生在中国股市上。更准确地说,它只反映在那些在美国证券交易所或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中国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进行趋势转变,从而将其巨大的经济成功转化为股票市场资本。但是,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继续到目前为止的改革进程。更多的则是对心态上发生根本转变的要求。如果中国的股票市场要长期取得成功并具有吸引力,那么这不仅与投资者有关,而且与企业也有莫大的关系。是否以及如何能实现,这仍然让人翘首以盼。
在中国投资平台01/2019期刊出的“中国的股票市场”中,我们已经深入研究了这一主题。在这里,您将找到有关A,B和H股,沪港通计划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基本结构的更多详细信息。
这篇文章最初以类似的形式发布在Smart Investor的“每周”简讯中,并经允许发表于此。
德国出口持续上涨
德国三月份的出口依旧继续上涨,现仅比2020年危机前的水平低0.9%。
鉴于2020年三月起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联邦统计局(Destatis)在其最新公布的2021年三月份外贸数据中指出,在另行通知前,暂时将2020年二月的危机前水平作为参照值。
这显然与以下事实有关:同比去年,进口和出口都分别达到了最高的名义月度值。例如,2021年三月的出口增长了16.1%,进口增长了15.5%。按绝对值计算,德国于2021年三月出口货物价值1265亿欧元,进口货物价值1059亿欧元。
这相当于与上个月,即2021年二月相比,增长了1.2%。这意味着德国对外贸易正持续增长。然而,出口值仍比2020年二月的出口值低0.9%。 另一方面,进口值为972亿欧元,远超2020年二月(910亿欧元)。
中国仍然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
中国仍然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德国对华出口额达到103亿欧元,这不仅与去年相比,而且直接与上个月相比都有显著的增长。2020年二月的出口额还曾只是85亿欧元。
第一大出口市场仍是美国,出口额为111亿欧元。但进口方面情况却截然不同:2021年三月,德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17亿欧元的货物。而同一时期从美国进口的货物价值为67亿欧元。
总体而言,2021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为顺差205亿欧元。2020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的差额已达172亿欧元。经日历和季节性因素调整后,2021年三月的对外贸易收支为顺差143亿欧元。
中国主导多晶硅市场
根据一项市场研究,太阳能电池所用多晶硅市场很快将完全被中国制造商主导。
位于维尔茨堡的市场研究公司Bernreuter Research公布了对于多晶硅市场状况的最新报告。多晶硅是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因此,它也是光伏市场发展的良好指标。
就像公司所记载的,到2020年为止,德国供应商瓦克化学(Wacker Chemie)仍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商。但是后来来自中国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取代了它的排名。排在第三名的也是来自中国的大全新能源公司(Daqo New Energy)。
但是,这个排名不久之后将再次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按瓦克公司自己的说法,他们并没有兴趣大规模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中国多晶硅生产商在中国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可以认为,瓦克公司的排名很快将会跌至第五名,排在通威、大全、保利协鑫能源(GCL-Poly)以及新特能源(Xinte Energy)之后。中国公司得益于较低的制造成本,因此可以比其他制造商的报价都要低。这也是为什么韩国OCI公司在2020年也退出了市场。在此之前,韩国仍是太阳能电池多晶硅的第三大制造商。
西方国家将依赖来自中国的多晶硅
Bernreuter Research研究公司也因此警告,西方国家正在依赖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在未来的几年可以预计,全球为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多晶硅将有90%都来自中国。这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依赖关系,因为西方国家现在刚好需要依赖光伏来转换可再生能源。因此,该公司建议,恢复尤其是硅锭和硅晶圆的自行生产。Bernreuter Research公司还认为,生产成本过高和与发电相关的环境破坏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例如,生产硅所需要的电可以在美国或加拿大相对廉价并不影响环境地从水力发电中获得。
IFO提高对中国的出口预期
德国经济在二月份的出口预期上升至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位于慕尼黑的IFO研究所认为其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良好且美国的生产也正在恢复。
据IFO研究所报告,其二月份收集的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预期指数从7.5点上升至10.7点,同比2020年2月(-2.1点)上升12.8点,达到了自201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若与2020年4月仍然为-48.4点的该指数进行对比,则称得上是惊人的复苏。
中国和美国是IFO指数的关键
从该指数还可看出期望指因行业而异。据IFO研究所称,目标市场为中国和美国等国家的行业尤其乐观。这些包括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商、汽车制造商和电气设备制造商。他们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美国的复苏。作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两个国家对德国出口商都具有相应的重要性。
美国在2020年也曾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而位居第二的中国则越来越重要。在电子产品出口方面,中国已经是最重要的买主,其在新冠疫情期间的进口增长了6.5%达到233亿欧元,从而愈发稳固了这一地位。而同一时期,对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电子出口却下降了9.8%。
中国和美国在不同行业的前两名中难分上下,IFO研究所的出口预期指数也与他们紧密相关。这一点也可以从对其它并不严重地依赖这两个市场的行业的评估中看出来。例如,家具和服装行业继续面临着困难时期。接受调查的公司甚至认为其销售额不久后还会下降。
德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查
中国投资集团之一北京高新技术公司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终获准接管萨克森州的航空航天供应商Cotesa。根据2018年4月16日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能源部正式出具的书面证明,此次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对“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没有威胁”。
中国投资热:游戏升级而并非结束
62宗并购交易,110亿欧元交易总额——2016年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收购和参股如火如荼,并购意愿似乎毫无止境。然而在今年三个月过后,交易宗数却屈指可数。因此很多地方得出结论:中国在德国并购市场上的投资热已然成为过去时。然而即使在2016这一创下纪录的年份里,第一季度也只不过有9宗交易,仅凭这个数字是无法解释其后180度的转变的。
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Ifw Kiel)预计来自中国的收购将增加
在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Ifw Kiel)最新一期“基尔焦点(kiel Focus)”中,作者分析了新的五年计划对中德之间关系的影响。另外,他们预计会有更多的德国公司被中方收购。
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的刘宛鑫Wan-Hsin Liu和弗兰克·比肯巴赫(Frank Bickenbach)认为,今后对于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来说,要在中国市场成功可能会更艰难。背景问题是最近确定下来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该计划是要加强中国企业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目的是减少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
刘宛鑫说:“中国的目标并不是新制定的,但现在正越来越有力地追求它。简而言之,中国公司未来应当能够以最前沿的技术来进行生产,并能加强自己在决定性技术创新上的产量。中国的消费者也应当能够消费得起这些产品。”
中方对德国企业的收购将增加
作者根据近期观察认为,中国内部市场需求的增加对于外国企业来说也应当是有利的。然而从中期看来,他们预计销售机会会变差。当中国本土公司在技术和质量上赶上西方公司时,这种情况就有应该会出现。到时,来自德国和欧盟的出口商以及当地的外国公司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特别是这种情况如果符合中国政府的发展目标。
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仍然依赖从国外转移知识和技术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本土的企业一如既往地在很多技术领域离所需的技术领导能力还很远 。
这就是为什么基尔世界经济学研究所的专家们认为,中国不仅将继续吸引外国公司和人才。他们还预计,中国将加快计划收购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领先的外国公司。因此,德国和欧洲未来将不得不预计到这类收购的增加。
此外,刘宛鑫还认为,与过去相比,研发活动或者生产都将更多地从欧洲迁往中国。
(大众汽车在安徽省新建的研发中心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例子。)
然而,作者还是建议欧盟不要对中国采取更强的孤立反应。对于企业收购也不要继续增加更多的难度。相反,批准最近签定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有利的。最后,它将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并公平地对待外国公司。而后,欧盟能够对这些承诺进行监管和要求。同时,欧盟则必须加强自己企业的创新能力。作者说,这需要对教育、基础研究和现代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中国:全球资本流动的驱动力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流向欧洲的投资资金迅速增长,这将为欧洲疲软的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中国在欧洲的并购和直接投资发展非常迅猛。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投资达到了新的巅峰——总投资金额达到140亿欧元。
“我们的交易流量十分强劲”
工业4.0在中国和亚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当地的很多企业寄望于欧洲先进企业的技术专长。这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者来说是个令人激动的机会。其中一家完全专注于欧亚工业技术合作的持股公司就是汉德资本。公司于2015年由蔡洪平先生和Wolfgang Seibold先生共同创立,最近作为克劳斯玛菲收购案中的联合投资者,汉德资本为自己赢得了声望。
中国的著名企业家们
在1968年一个温和的夏日夜晚,来自广东顺德北滘镇的24名工人步行走了约40公里。 他们想在首府广州获得许可,开设一间生产塑料瓶盖的作坊。 那时,这些年轻的企业家们投资了5,000元人民币。 如今,50多年后的今天,以这种方式创建起来的这家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已遍及每个中国家庭,而且,自从收购奥格斯堡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以来,许多德国人也知道了他的名字:美的(Midea)。
美的电器(Midea)的总部现在位于最初创建地点附近的佛山,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联合企业集团之一(2019年《财富》 500强企业排名:312)。而且,公司的最高职位直到2012年都属于当时进军广州的团队中的领队:何享健。现年78岁的他当时显现出了所有企业家的根本决定性特征:在现实中实现理想的坚定意志。由于成立的那个时间点非常冒险:1968年,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创办自己公司的意愿会让人陷入巨大的麻烦,被人非议为资本主义市侩甚至反革命分子。对于这样的冒险需要很大的勇气,这里说到的公司创始人之子何剑峰最近也表现出了这样的勇气:他偷偷溜出房子,游过邻近的湖泊并通知了警察,将他的父亲从一群绑架者中救了出来。 何剑峰现在掌管着集团房地产部门,也是公司董事会的成员。
一切为了家庭
何享健的例子也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企业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将继任者融入自己的公司。 中国最富有的女人杨惠妍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的父亲杨国强,和何享健一样也来自顺德,在其房地产公司碧桂园于2007年上市之前不久,就将大约70%的股份转让给了她。 杨国强很早就开始培养这个女儿成为他的继任者,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他就把她带到了商业谈判中。 他就是这样从头开始教她房地产业务的。 在她从俄亥俄州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又重新加入了父亲的公司,先是做一名采购经理,但不到一年便成为管理团队的一员。
他们的整个家庭都参与了商业活动。 杨惠妍的妹妹子莹也同样加入了碧桂园的管理部门,姐妹俩的姑姑杨美容是博实乐教育(Bright Scholar Education)的合伙人,该公司由杨美容担任主席并于2007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杨氏家族”反映了中国典型的家族发展,所有成员都参与了公司的发展。 创始人杨国强是一对贫苦农民的儿子,很小就必须在田间帮忙干农活。与此同时,他也很早就发展了自己的商业意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垃圾场收集旧书去卖, 后来又去做民工。
“其中能干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优点。”
迪特马·蒂勒(Dietmar Thiele), Network Corporate Finance GmbH
他的崛起始于1990年代初,当时他廉价购买了荒地并进行开发。 1997年,他与朋友们一起创立了碧桂园。 在这里显现出了中国人的商业头脑,以及许多中国人所拥有的对机会和可能性几乎出于直觉的理解。...
吉利展位上的Volocopter中国首秀
Volocopter携手吉利科技集团首次在华展示了其空中出租车模型2X。
总部位于布鲁赫萨尔的空中出租车制造商Volocopter在2021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借吉利科技集团(吉利)的展位首次在中国展示了其最新机型2X。自2019年以来,吉利一直是Volocopter的投资者之一,且近期还参与了该公司的D轮融资。这两家公司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交通领域进行专业交流,以确定引进电动空中出租车服务的合理地点。
在吉利展台上展示2X旨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电动空中出租车服务在中国城市空中交通(UAM)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实际演练。同时,这也是为了强调Volocopter和吉利的共同工作成果。
“吉利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和对新型出行产品的前瞻性考量,使该公司成为我们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也使吉利成为一个共同将UAM引入中国——全球最有前景的新型交通市场之一——的理想合作伙伴。”Volocopter公司首席执行官Florian Reuter说道。
Volocopter与吉利在华合作
此次展会上还提到了于三月初宣布的Volocopter与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沃飞是吉利的一家子公司,将接管中国的飞行出租车运营业务。Volocopter公司表示他们已经申请了所需的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合资公司不久就能成立。
“Volocopter是为全球各城市的空中出租车服务提供安全、可持续且实用的电动垂直起降(eVTOL)解决方案的先驱和市场引领者。”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下沃飞长空科技(Aerofugia)CEO靖超表示道,“我们共享技术和生产方法,以在中国城市推进城市空中交通生态系统的建设。”
Volocopter为商业运营打造的“ VoloCity”机型目前正于欧洲航空安全局进行认证。根据现有的协议,Volocopter公司在欧洲成功获得批准后,有望迅速获得在中国投入使用的许可。这意味着,Volocopter最早将于2024年在中国实现商业用途。而VoloCitys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为城市带来新貌。该公司计划首先专攻商业人士、活动组织者和旅游供应商等人群,当空中出租车成为一种普通的运输工具时,才会在第二阶段着手大众市场。
电子商务——中国的数字购物体验
尤其是由于大流行的影响,消费者现在更常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购物。但是,在COVID-19流行之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就已经在强劲增长了。
就销售额来看,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这一点上,中国领先美国。2021年,美国的销售量估计将达到4500至6000亿美元。而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销售总额预计在1万亿至2.1万亿美元之间,是美国的两倍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全球数据(Global Data)的估计,中国2021年不到2万亿的销售额将在2025年时达到3.1万亿。相应的,今年的销售量将增加17%以上。
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进行的购物仍然是中国的大趋势。毕竟,中国大约90%的网民都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他们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将近45分钟。社交媒体可能的用途远远超过了纯粹的交流,中国消费者可以使用小程序在餐厅或者小卖部付款、点餐、订机票等等。根据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中国的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了十亿 。
根据Statista的报告,中国的渗透率约为68%。因此,中国大概十个消费者中就有七个使用电子商务。特别是COVID-19大流行的程度导致了销售额和用户数量急剧增加。尽管中国的消费者仍然喜欢亲自购物,但现在许多人更喜欢在线交易。普华永道(PwC)对全球超过15000名网购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有近四分之三的消费者每周都会在网上购物。全球范围内的平均值约为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