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竞争环境还任重而道远
德国企业依旧不满中国法律保障不足的现状,并认为近年来该领域几乎未有实质进展。中国德国商会的微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一点以及在贯彻法律规章制度时和当地竞争者的平等待遇上,逾85%的德国企业认为没有改善,甚至还呈现出了恶化的趋势。绝大多数受访企业在去年都遇到了法律和监管方面上的阻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海关手续,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和服务许可证以及市场准入限制。
吸收外资和对内并购呈现良好势头
在2015年前三季度,有近950亿美元外资流向中国,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已经完成的并购交易量为189亿美元,相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16.5%。相关最新数据由商务部外资司发布。
中国国际影响力捍动美国霸权
世界格局将重新洗牌:遥远的东方世界正在迅速崛起,西方世界的“黄金时代”渐渐走向终结,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步步摧垮着美国雄踞世界的霸主地位。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亚洲,而美国人口总数却不到全球人口总数的5%。40亿亚洲人民,其中包括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的人民群众,要求参与到国际社会舞台来,发挥提高自身价值。中国远见卓识的规划未来,而西方世界的蓝图仍孕育在襁褓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只有企业及时应对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才能在当下更好的发展前行。
Partners Group beteiligt sich an Aiyingshi
Die Schweizer Private Equity-Gesellschaft Partners Group investiert in den chinesischen Einzelhändler Aiyingshi. Die Zuger haben einen Minderheitsanteil von China New Enterprise Investment und zwei weiteren Anteilseignern übernommen. Zu Einzelheiten der Transaktion und den Kaufpreis äußerten sich die beteiligten Parteien nicht.
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双边并购新的希望
经过7年的谈判,欧盟与中国的投资协定于2020年底达成。该协议将确保中欧经济伙伴之间的投资环境更加平衡。德国和中国企业都将从新的更具建设性的监管框架中受益。
尽管受到新冠危机影响,2020年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额仍持续增加,5860亿欧元的年贸易额也使中国超越美国,自欧盟成立以来首次成为其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使得新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协定”)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其中包含的公平、促进贸易关系的规则,该协定对参与双边经贸的各方均为重要进步。
放宽市场准入
协定旨在减少中欧在市场准入方面现有的不对称问题。在中国,多个行业领域中严格的中外合资要求将被取消。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汽车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德国企业将可获得全面准入。同时,近几年中国已经逐步开放的金融服务行业内的中外合资及外资股权上限要求也将取消,包括银行、证券交易、保险和资产管理等领域。此外,中国还承诺解除医疗(私立医院)、环保服务、研发(生物资源)、电信和云服务、商业服务和国际海运等领域的投资限制。
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一半以上德国在中国的投资都可从此次协定达成的扩大市场准入中获益,特别是在汽车和制造业,包括化工、电信设备、运输设备和医疗设备生产等领域。现在,这些行业的德国原始设备制造企业未来可以100%拥有其中国子公司的股权并提取利润,而无须与中国合资方分享利润。
公平竞争环境
除了中欧之间市场准入的不均衡,竞争条件的不平衡也是另一个讨论焦点。对此,协定向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环境”迈出重要一步。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市场行为的约束、提高政府补贴透明度以及防止强制技术转让等方面的规定。
首先,中国国有企业被要求今后完全以经济标准为基础进行决策。在其进行买卖货物或提供服务时,应对德国公司一视同仁。同时,协定还对中国政府提出透明度要求,以确保更好的计划性及更高的法律确定性。这些要求主要包括为评价特定国有企业市场行为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关于补贴的磋商程序和为外国公司提供平等进入标准制定机构的机会。
协定还禁止未来各种强迫技术转让的投资要求,如向中方合资伙伴转让技术、对研究机构的本地化要求或在技术许可中干涉合同自由。此外,协定还加强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防止行政机关未经授权披露其在商品或服务认证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
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机遇
在中国企业过去多次对德国掀起并购风潮之时,德国企业主要以绿地投资而非并购交易的方式在中国投资。鉴于协定在大量行业领域取消合资要求、允许外资并购,中德之间上述投资行为差异预计将在未来有显著转变。
市场竞争条件的改善也为德国企业提供了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机会。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从新冠疫情影响中迅速恢复的经济将创造更多的增长,德国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交易量也将随之增加。例如,巴斯夫集团在中国华南地区进行总额高达十亿美元建设投资项目进行同时,巴斯夫创投又于近日宣布投资位于中国杭州的初创生物技术公司恩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清洁高效的工业合成生物技术。
对中国在德直接投资的影响
与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相比,协定只在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对中国投资者承诺了少量的额外开放,因为在协定出台之前,欧盟市场已经基本对中国投资者全面开放。不过,各成员国实行的外商投资审查与控制措施不受协定影响。
尽管缔结协定对中国在欧投资条件没有重大直接影响,但其仍然向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发出积极信号,中国对德投资活动有望再次活跃起来,为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处于衰退状态的中德并购交易市场带来转机。
总结
协定为在欧盟和中国之间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中德间的双向投资提供了新的机会。然而,对中国在协定框架下所作的逐步开放仍须结合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来审视。中国政府正日益加强对信息技术、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工智能及重大设备制造等战略相关行业的控制,以确保技术自主权。而最近出台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规定及其他保护国家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措施意味着德国企业未来在中国的经营中仍将面临障碍。
金正大集团出售康朴园艺(Compo Consumer)
康朴投资公司(Compo)是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现将其业务部门康朴园艺出售给了投资商Duke Street.
差不多是在对康朴(Compo)公司进行收购的五年后,金正大(Kingenta)的子公司将其业务部门康朴园艺出售。买家是私募股份投资公司Duke Street的一家基金。在获得必要的监管批准之前,该交易目前仍有所保留。但是,合作伙伴预计在年底之前将会通过审查。
康朴园艺总部位于明斯特,是欧洲家庭和花园植物品牌产品的领导者。产品范围包括花土、肥料、草坪种子、病虫害防治以及作物保护产品。康朴园艺在全球拥有700多员工,以及位于欧洲的20多个厂址。
金正大集团是一家位于中国的上市公司。1998年成立后,金正大已发展成为一家亚洲领先的植物及特殊肥料生产商。该企业现在拥有超过1万名员工。
与2016年收购康朴一样,金正大在这里出售业务部门的交易中,仍然由金杜律师事务所(KWM)为收购康朴园艺提供咨询。金正大和康朴自从收购以来就一直信赖金杜律师团队,在康朴园艺出售的准备阶段自然也由他们来提供咨询。由于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将由金杜律师事务所在投资咨询公司欧亚咨询(Eurasian Consulting)的协助下来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买方是一家由私募股本投资商Duke Street管理的基金,投资重点是西欧的中型公司。
买方由专门从事并购交易的投资银行Harris Williams协助交易。
中文翻译: 胡蓉
德国公司寄希望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中国德国商会(AHK China)与毕马威(KPMG AG) 共同在位于中国的德国企业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企业间的情绪以及他们对商业环境的评估。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德国企业对欧盟与中国投资协议“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寄予厚望。
调查结果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有96%活跃在中国的德国公司无意退出中国市场。他们对中国市场在2021年的持续复苏持乐观的态度,并认为在这里的发展将比其他国家都会更好。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公司中有72%计划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
承载着希望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
不久前签署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对此也做出了贡献。该协定将使德国企业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并结束欧盟企业在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接受调查的公司都将这两方面视为该协定最重要的点。其中40%的选票支持市场准入,39%支持协定承诺的平等待遇。
这一项调查是于2020年秋在中国德国商会的535个成员企业中进行的,大约占到了所有2300个成员企业的四分之一。该调查得到了毕马威提供的支持。很多接受调查的企业得以通过中国经济从2020年第三季度以来的迅速复苏来实现部分抵消在其他市场上大幅下跌的销售额。像奥迪(Audi)这样的德国汽车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中国的销售创下了历史新高。
“双循环”的挑战
随着对功能性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关注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外国商品依赖的解除,中国给德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双循环市场战略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供应商必须适应附加的标准和要求。其结果就是,如果必须引入其他的生产线,那开发和生产的成本就会增加。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37%认为这种发展对其在中国的业务构成威胁。因此,约有一半的企业计划将部分业务流程迁移到中国。这包括例如研究和开发等领域。大众汽车(VW)已经通过他们在安徽省新建的中心完成了这一步。其他的德国企业可能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跟上。
中国德国商会已将完整的调查报告以 德语, 英语 和 中文 发布在他们的 网页 上。
伟巴斯特提高在华市场地位
汽车供应商伟巴斯特(Webasto)在中国2021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展示了一款概念车。
不仅Volocopter在上海展示了新机型,伟巴斯特也带着自己的一辆车亮相。然而,这家来自上巴伐利亚行政区高廷市的汽车供应商带来的是一辆纯粹的概念车。伟巴斯特通过这辆展车展示了一整套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也将提供给中国。其中包括带有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的车顶传感器模块、一个开放式的全景车顶、一个智能轻质的前部模块、电池和充电解决方案以及一个集成的热管理系统。
参展的还有新一代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系统,其重要性对伟巴斯特及其中国业务来说,至少与概念车不相上下。该系统由伟巴斯特与中国汽车制造商共同开发,并将在上海附近的嘉兴进行生产。新的电池系统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制造商。相反,它可以适应不同车型和车身的不同安装要求。
伟巴斯特看好中国电动汽车市场
“我们继续始终如一地奉行加强核心业务领域和发展新业务领域的双重战略,精准应对流动性的趋势和变化,” 伟巴斯特中国总裁Jan Henning Mehlfeldt说道,“我们公司不仅成功地在华开拓了车顶系统业务,而且加强了其研发工作,并成功地启动了电动汽车产品的生产。”
伟巴斯特称其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已经成为了这里的车顶市场先锋。从上海的第一家分公司发展到如今的全国11家分公司。早在2004年,伟巴斯特就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以了解和应对当地客户的趋势和需求。
除了现有的核心业务外,伟巴斯特还认为其电气化车辆产品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机会。例如,于2019年竣工的武汉工厂是伟巴斯特为亚太市场提供高压加热器和充电解决方案的中心生产基地。开头提到的嘉兴工厂也于同年开张,并自此开展车顶项目、电池项目和全面的研发活动。
戴姆勒欲增持在华合资企业持股比
据外媒彭博新闻社报道,有迹象表明,戴姆勒集团向中国合作伙伴北汽控股提出,有意增加合资企业北京奔驰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从49%提高至65%。但谈判尚在探索阶段,更多详细内容并未对外透露。然而北汽控股的一名代表表示,“没有这样的事情”。但如果传闻属实,这将成为继宝马之后,汽车圈合资股比突防的第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