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chinesische Post Merger Integration

德中企业兼并后的企业内部融合

德国是中国境外并购投资中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通过收购德国目标公司,中国投资者希望获得进入欧洲或西方市场和现有客户的机会,并获得技术和管理知识。他们还希望通过收购知名和高质量的高端品牌来提高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德国公司正在寻找一个具有长期战略目标的经济实力雄厚的投资者,与他们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并在中国和亚洲开辟增长市场。一个完美的搭配--或者说人们会认为这是一个完美的搭配。然而,与此同时,德中收购似乎隐藏着许多风险,尤其是在合并后的企业内部整合方面,交易方需要事先考虑到这些风险。 德国奥托贝森商学院最近进行了一项研究,其中研究者考察了63家中国公司在德国的收购及其2021年前的盈利能力发展状况。报告显示,被中国公司收购的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收购前,甚至几年后也是如此。在与奥地利投资者的比较研究中,在被奥地利公司收购的公司却没有看到这种情况。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并购后的整合对于并购交易的整体成功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实现交易预期目标和发掘目标企业潜力的阶段。在国际交易中,失败的风险通常非常高。这是因为在跨国企业收购中有很多额外的风险因素。下面的文章提请大家注意这些风险,并对德中合并后成功整合的成功因素进行分析。 系统化的协同管理 咨询公司德勤在2017年采访了众多中国首席执行官,并在《扩大的并购环境中的整合挑战--中国对外活动和交易后整合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国企业认为实现协同效应是最大的困难之一。因此,系统化的协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协同效应的潜力往往根本没有被识别和量化。 此外,中国买家应在交易前进行严格的自我分析。重要的是,要确定在自己的公司内实现所确定的协同作用的前提条件和框架条件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实现。为此,中国买家必须分析是否结构、系统和流程、资源以及专家和管理人员必要的个人素质、专业、语言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满足实现(跨公司或跨境)合作的要求。在合并后的阶段,必须对协同效应进行优先排序并迅速实施。 整合规划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德国公司与中国投资者的经验之收购的过程》,整合计划在德国的大多数中国收购案中很少发生。然而,整合过程的早期规划和整合任务的一致实施是合并后整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即使具体的整合措施只有在合并有法律效力(结束)后才被允许实施,但在对特定的目标公司作出决定后或最迟在签署意向书后,就应该开始进行整合规划。这是因为两家公司的合并总是意味着经营业务的减损,并给所有相关方带来重大挑战。 因此,德方应要求中国买方积极进行整合规划和透明沟通。然后,它可以帮助引导相关的准备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增加德中合并后整合的成功几率。在中国买家和德国目标公司之间确定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渠道是非常重要的。 融合的程度 除了整合目标(协同效应目标),整合规划还应该考虑到整合程度、整合速度和整合团队等问题。整合的程度是决定如何进行整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在早期阶段确定。原则上,在选择整合程度时,目标应该是实现尽可能低的整合程度,而不是尽可能高的整合程度。当然,前提条件是仍有可能实现收购目标。在德中合并后的整合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中国投资者继续将德国公司作为独立自主的单位来经营。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这样做经理、员工和客户都会迁移。德国员工习惯于扁平的等级制度、共同决定权和广泛的决策自由。一般来说,他们不接受中国上级的专制管理方式。购买包括德国管理团队和员工在内的公司似乎是中国公司进入德国市场或西方市场的较容易的方式。因此,如果可能的话,一切都应该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平静地了解西方的管理方法和市场结构,而不会破坏公司的价值。很多企业可能已经从以前的中国公司并购交易中了解到,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地将一家德国公司 "移植 "到中国,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和特定的企业文化,它将失去相当大的价值。 整合速度 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中国公司在合并后的整合方面比较落后。只有67%的中国公司会在正式宣布后一年内完成并购交易。这一数字明显低于西欧和美国公司的数字。然而,这是否一定是一个缺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如果交易重点是无形资产,或者不同的文化要逐渐相互适应,建议采用更适度的整合速度。这使双方都能慢慢建立起可持续的信任。因此,来自中国的新业主通常选择相当低的整合程度和相对缓慢的整合速度。这有助于文化适应和信任的建立,有利于有效的知识交流。 项目团队 由于任务的多样性,德中合并后的整合需要各种能力。因此,应该为整合成立一个项目小组,由来自所有相关部门以及两家公司的关键人物和管理人员组成。这是因为成功的整合需要对两家公司或两种文化有广泛的了解,因此需要一个混合的团队。为了避免在从交易阶段向整合阶段过渡期间的信息不对称,关键人物和外部顾问应在早期阶段参与交易过程。 战略整合:联合定义而不是永久冲突 战略整合构成了对所有要进行整合的领域采取措施的基础。其目的是使两家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确定未来的公司战略方向和目标。这也包括对业务部门、产品和品牌的延续、合并或停产进行决定。此外,双方还对战略资源和技术诀窍的转让和使用进行规范。 关于新的公司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中国的母公司应首先定下基调。然而,中国投资者通常对欧洲饱和市场的经验相对较少。同时,中国买家往往对目标公司的行业和具体业务领域不熟悉。所以,他们往往把增长目标定得很高。因此,为了避免德中两国高管之间的持久冲突,最好从一开始就共同确定现实的战略目标,争取实现双方的长期共赢。同时,除了德国和中国市场之外,其他核心市场也不应被忽视。 结构整合:双重领导是或不是? 关于管理结构,必须仔细考虑并决定被收购或合并的公司在未来如何管理。是由一个人负责还是由双重领导--由卖方和买方公司的总经理组成?双重领导结构一般是有自己的问题的,因为许多领导人都倾向于孤军奋战。他们的决定很难受到第三方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如此,双重领导可以发挥作用,成为一种成功的领导模式。 例如,可能出现的优势是,可以分担任务和责任,可以从不同方面考虑决策。然而,这只有在相关人员真的想要这种领导结构并能很好地合作时才会成功。通常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是非常相似的,在他们的方法和决策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然而,他们也可能非常不同,并具有互补的技能。在中国投资者收购的情况下,德国管理层通常完全保持不变,继续负责日常的运营业务。中方通常在监事会中担任监督职能,或被派为助理,以克服语言障碍。在某些情况下,新业主为德国首席执行官提供了一个中国首席财务官。这个人向中国母公司介绍公司的关键人物,并充当文化和语言的调解人。如果两者之间存在必要的良好信任关系,这可能是一个明智的组合。 将被收购的公司纳入整个公司的结构是结构整合的任务。为此,要建立一个组织结构,避免职能重叠。为此,必须建立明确分离的决策权和指导权。在德中公司交易的情况下,通常会设立一个额外的部门或所谓的“中国办公室”或 “中国事务部”。作为德中合并后整合的交流和文化平台,它旨在促进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 人事整合:员工保留和沟通管理 劳动法的规定也为人事整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通常有不同类型的职业养老金需要调整,以实现统一。然而,需要协调的不仅仅是对老年雇员的规定。即使在这之前,也必须在劳动法的层面上考虑很多问题。如果不同的公司相互融合,通常会有不同的关于假期、加班或工作时间范围的规定。以前适用的关于设定工作时间、灵活工作时间的可能性或使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的公司规定必须进行审查,并使之相互一致。因此,合并后的整合中的法律问题是非常多样化的,必须在整合阶段之前的法律尽职调查中予以涵盖。同时,收购的决定最开始也会影响员工的情绪,如震惊、不确定和压力;这也被称为 "合并综合症"。员工担心失去工作或来之不易的特权,最初对接管者也是持敌视态度。特别是在中国投资者的情况下,许多员工最初想到的是裁员,就像收购欧司朗子公司Ledvance时的情况一样。 然而,情况往往恰恰相反:许多中国业主投资于德国工厂的扩建,并在那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此外,中国投资者还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创造新的机会,这可以极大地改善德国公司的订单情况。这些积极的影响应该明确地与员工沟通,以便也让员工清楚地知道为他们在并购后将会获得什么样的机会。然而,最好把与德国劳动力的沟通留给德国专家。中国投资者通常缺乏与劳资委员会和工会打交道的必要经验。 在收购过程中,中国公司通常不仅对品牌和市场准入感兴趣。他们还希望保留管理知识或技术专长。因此,关键人员和技术人员应在早期阶段被告知他们的机会和未来前景,并通过适当的保留奖金、提前延长合同或其他非货币奖励是他们继续留在公司。这样可以避免高素质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因收购有关的不确定性而寻找新的雇主。 可能的 突破点 如果无法赢得员工、劳资协议会已经工会的支持,并且他们的反应是拒绝和抵制,这就德中合并后大大增加了的整合的难度。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导致整合失败。通常情况下,造成阻力的不是员工的 "不愿意",而是 "没有能力"。因此,在前瞻性的人员发展过程中,使员工能够完成未来的任务也很重要。应及时在培训课程和讲习班中向他们提供必要的诀窍以及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避免或至少减轻 "合并综合症 "的一个重要成功因素是主动的沟通管理。这是因为信息不互通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并分散了员工对日常业务的注意力。正确使用,良好的沟通管理可以保持公司的稳定,以及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因此,特别是在合并后的头几个月,重点应放在系统和持续的沟通上。许多公司在正式宣布收购后立即通知各利益集团,但在进一步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定期沟通。 文化整合:文化尽职调查而不是文化冲突 在合并过程中,员工往往面临着他们必须采用新的企业文化的事实。以前的共同文化因此逐渐失去额价值。被收购公司的员工在多大程度上准备采用新的企业文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标准。 买方公司的文化的吸引力和 保护自己原公司文化的强烈愿望。 例如,可以进行文化尽职调查,以确定文化变革的需要或潜力。这涉及到系统地记录(企业)文化差异。然后,通过适当的措施和研讨会,确定新的目标文化并在公司内扎根。这种两种企业文化的协调在非跨国并购中已经很困难了。在德中合并后整合的情况下,要增加各自的民族文化成分。 霍夫斯泰德六个文化维度:德国和中国的比较 权力距离:与德国相比,中国的数值非常高。因此,权力的不平等分配在中国社会被广泛接受。与德国相比,等级制度和权威几乎不受质疑。 个人价值:中国在这方面的价值很低。自我决定和个人责任起着从属的作用。中国社会是重视集体主义的,并组织成群体。个人将自己的利益置于社会或团体的利益之下。自己群体以外的个人往往被冷漠对待。在团体中,个人得到照顾,并期望得到忠诚的回报。 男子气概:中国和德国在这方面处于同等地位。这不仅关系到男女平等,也关系到所谓的 "典型的男性 "价值观对社会的塑造,例如在物质上力争成功和愿意竞争。这两个国家都被描述为相当男性化的国家。 对不确定性的规避:中国在这里再次显示出低值。这意味着,中国人比德国人更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更灵活地处理变化,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另一方面,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其特点是有许多规则和法律。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很少有较为繁琐的规则,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处理。 计划长远:在中国和德国,规划的时间跨度看起来非常相似。两国都将长期目标置于短期目标之上。这种对长期的定位也反映在节俭和坚持不懈等价值观上。 工作生活平衡:这一方面描述了社会满足自己的需求和享受生活的程度。两个国家在这里都显示出低于平均水平的价值,但中国甚至比德国更明显。闲暇、乐趣和休闲起着从属的作用。因此,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中国甚至不如在德国那么明显。 被低估的困难:文化差异是一个风险因素 在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德国公司与中国投资者的经验》中,德方首先提到了不同的管理和沟通方式,缺乏对当地习俗和法律的了解,以及在目标和决策结构方面缺乏透明度,这些都是合作中的困难。中国经济文化门户网站(China-Portal für...
汉堡与徐州之间新的货运列车通道

汉堡与徐州之间新的货运列车通道

汉堡港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自从去年11月首班列车通航以来,从徐州到汉堡的列车现在定期运行。 中德之间的货运列车网络不断发展。除了杜伊斯堡,以及最近的法兰克福,现在还有汉堡,确切的说是汉堡港,都成了中国货运列车的目的地。港口现在是“新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枢纽节点,每周有近40列火车通行。2020年,汉堡港共处理了107000个标准集装箱,相当于增长了7%。 汉堡港营销总监阿克塞尔·马特恩(Axel Mattern)说:“新丝绸之路是对全球供应链中德之间海上航路的一个重要补充。良好的发展清楚地表明,这一业务非常受欢迎。” 正如汉堡港所宣布的那样,除了汉堡与20个中国目的地之间已有的232条路线外,现在又多了一条。从去年11月首班列车试运行成功后,已经有六班来自徐州的列车抵达汉堡,五月还有两班即将到达。 两周时间从徐州到汉堡 徐州市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近中段的地方,也与两座城市之间的高铁线路直接相连。此外还有其他重要的铁路连接和一个内陆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在铜山区的徐州货运站发展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货运火车站。 徐州中欧班列的运营商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集团,现在也开往汉堡。仅去年一年,供应商就从徐州向欧洲发送了300列货运列车。每列货车通常由94个集装箱组成,重约470吨。主要运输的是中国的消费品,但这些列车也从利勃海尔和日立等知名供应商那里承运建筑机械。 自2019年以来,徐州的装卸量增加了56%,该业务目前正不断地进一步发展。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方面称:“徐州中欧班列和汉堡一起为其客户提供了通往中欧的又一通道。货物从徐州西南部的铜山货运站(…)只需要18天就到了这个汉萨城市。”
福斯油品集团(Fuchs Petrolub SE)在华销售创历史新高

福斯油品集团(Fuchs Petrolub SE)在华销售创历史新高

基于去年同期较低的数据,福斯油品集团在中国实现了46%的季度增长。 总部位于曼海姆的润滑剂制造商福斯油品集团今天公布了他们202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董事长斯蒂芬·福克斯(Stefan Fuchs)非常满意地表示:“我们都很期待福斯集团在新财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6.97亿欧元的销售额以及1.01亿欧元的利润,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开年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推动这一积极发展的是中国。中国创下了破纪录的季度销售额,为亚太地区的盈利比去年翻一番做出了重大贡献。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北美和南美也取得了非常积极的发展,收益分别增长了14%和33%,尤其是去年同期对比亚太地区的盈利,那时他们还没受到新冠大流行的影响。对于未来的几个月,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也因此提高了我们对前景的展望。(…)。” 福斯油品集团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增加到了2.13亿欧元,不仅仅是在百分比上比以往任何时候增长都强劲,而且在中国的销售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从绝对数字来看,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市场价值为4.19亿欧元,对于福斯集团来说仍然是比中国更重要的市场,但是增长比较温和,增长率为5%。北美和南美的销售额几乎保持不变,为1.11亿到1.10亿欧元。 福斯油品集团前景乐观多亏了中国和美国 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WF对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福斯油品集团对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持乐观态度。因此,销售目标将谨慎地从目前2021年的26亿欧元增加到27至28亿欧元。谨慎的原因是,预计原材料价格上涨,这将导致自身价格上涨,还有今年新冠大流行造成的影响仍不完全清楚。所以,预测的必要条件是,对于福斯油品很重要的地区不再被封锁,供应链将保持稳定。 福斯油品可能会特别关注中国的汽车市场。据公司自称,福斯油品中国公司在OEM润滑油市场中占的市场份额为20%,是中国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润滑油供应商。 该公司在中国的核心业务是2019年建立的位于上海以西的苏州吴江工厂,厂址靠近众多OEM工厂以及汽车制造商。
Syngenta

先正达公司(Syngenta)又回到了中国证券交易所?

在由中国化工集团(Chemchina)收购之后,先正达公司(Syngenta)被撤出了股市,但现在可以重返交易大厅并在中国首次上市。 农用化工集团先正达公司可能会在今年重回股市。“商报”希望从内部人士那里得到答案。据称,这家中瑞集团公司的估值约在500亿美元到600亿美元之间。这样,先正达公司将与总部位于勒沃库森的拜耳(Bayer)集团持平,其市值目前为580亿美元。 由于其他原因,这一发展可能会在勒沃库森受到密切关注:拜耳在2018年以63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孟山都(Monsanto),而现在,先正达的市值据说与拜耳制药及农业业务的总和一样高。此外,孟山都的收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回报,只招致了许多股东的批评。由于针对孟山都产品草甘膦的诉讼所导致的数十亿费用以及农业部门的折旧,给拜耳造成了超过100亿欧元的损失。 先正达有望在中国证券交易所首次上市 先正达公司可从新的上市中受益:投资者们对备受关注的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该集团将自己定义为全球最大的农用化学品供应商,231亿美元的销售额高于拜耳的销售额。直到五年前,瑞士先正达公司曾有过一次在股市上市的经历。2016年,中国化工公司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该公司并将其从证券交易所撤下。从收购以来,新东家就有一个主要目的:合并中国化工集团与中化集团(Sinochem)。在这项计划中,两家集团公司已经将他们的种子和作物保护活动植入新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有关部门发出了批准合并的信号——先正达的首次公开募股可能比想象的来得要早。 先正达公司的首次上市有可能是在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到现在为止,上海和香港是最有可能的两个候选交易所。之后有可能会在伦敦、纽约或者苏黎世进行二次上市。在问及上市计划时,先正达公司发言人告诉“金融和经济”杂志,计划在2022年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我们一如既往地认为这是先正达集团入市的可能时间段。入市的时机取决与市场条件,但是我们仍有望实现这一目标。”
库卡在华提升销售额

库卡在华提升销售额

自动化领域专家库卡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十分可喜。仅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同比增长了122.9%。 继格拉默股份公司和福斯油品集团之后,位于奥格斯堡的自动化集团库卡(KUKA)也公布了其202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该公司自2016年起便属于中国的美的集团,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此后持续稳步恢复。因此,目前同比去年的增长率也十分惊人。“系统”业务部门以约141%的销售额增长成为了内部的领先者。紧接其后的是对库卡非常重要的中国市场,其订单量增长了122.9%,达到1.103亿欧元。 整个公司的季度销售额增长了29.2%,达到8.905亿欧元。这意味着库卡暂时克服了危机,但仅仍稍微低于2019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当时同期的订单额为8.952亿欧元。 “市场完全恢复到新冠前和经济周期性衰退前的水平还需要时间。尽管新冠造成了不确定因素,但我们仍期望今年的业绩将十分喜人。”库卡公司首席执行官Peter Mohnen说道,“我们尽早地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并改善了我们的成本结构。这对我们的业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经济形势困难,但我们仍可以对我们的新发展进行投资,例如我们新的操作系统。” 除了库卡公司的股东外,奥格斯堡的员工应该也对这一好消息感到高兴。因为已决定好的裁员人数低于原计划的人数。
格拉默第一季度在亚太地区表现强劲

格拉默第一季度在亚太地区表现强劲

格拉默这一年在亚太区域的销售额几乎翻了一番。同时,该公司宣布与一汽集团建立合资企业,并在中国设立新的格拉默总部。 据格拉默股份公司(Grammer AG)今日宣布,其2021年第一季度在亚太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84.9%。然而,和中国创纪录的GDP增长一个道理,该数值主要是由新冠疫情和疫情所导致的2020年年初的经济滑坡所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它地区并没有得益于这一低值的初始值。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至少保持了4.8%的增长,但美洲地区的销售额甚至下降了5.2%。这说明,格拉默产品再次对亚太地区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有吸引力了。相反,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美洲似乎仍在遭受疫情的影响。 “在新的一年,我们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并能够继续维持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经展现出的积极趋势。我们的同比增长得归功于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良好发展,且尤其要归功于在中国的巨大增长。” 格拉默首席执行官Thorsten Seehars对最新数据如此点评道。 格拉默加强在华业务 尽管就销售额而言,亚太地区仍然是格拉默报表中最小的地区,但其重要性正在稳步增长。正如这家总部位于巴伐利亚州乌森索伦的公司今天所宣布的,它将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为此,格拉默在中国与一汽集团成立了又一家合资企业。这家格拉默持有60%股份的公司将为一汽解放生产卡车座椅。 此外,格拉默还宣布在中国设立一个新总部。总部将设在安徽省会合肥。该总部旨在维护与现有客户以及潜在客户的交流,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理想的合作伙伴自然应该有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除了在中国的第三家电动汽车工厂外,这家大众的合资企业正在安徽建设自己的研发中心。大众和一汽还为格拉默提供了与奥迪在中国合作的机会。毕竟,奥迪和一汽的合资企业将从2024年开始为中国市场生产电动汽车。
巴斯夫(BASF)加强在中国的研发进程

巴斯夫(BASF)加强在中国的研发进程

巴斯夫上海创新园进入了第三阶段。随着业务的扩张,巴斯夫突显了其在中国及亚洲持续的投入,集团在这个区域的研发活动越来越多。此外,巴斯夫还宣布在研究联盟“亚洲开放研究网络”(NAO)的框架内组建了一个咨询委员会。巴斯夫表示,这加强了集团在亚洲的创新活动。 据这家总部在路德维希港的化工集团报道,巴斯夫上海创新园的第三阶段已经启动。巴斯夫在中国的园区扩建包括了一栋专门用于研发的大楼以及一栋技术中心大楼。按计划,建设工作将于2022年底完成。届时,巴斯夫在上海创新园区的投资总额将达到2.8亿欧元左右。上海创新园现在已发展成为了巴斯夫及其合作伙伴的创新中心。 据该集团称,上海创新园的研究员和开发员在过去五年里申请了超过220项专利。因此,该基地在巴斯夫对于汽车、建筑以及消费品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次扩建标记了巴斯夫继续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在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创新能力。通过这次扩张,巴斯夫将有针对性地扩大在中国的研发能力。创新园的重点在于新材料、新系统以及化学工艺流程。为此,集团希望满足汽车、建筑和涂料等成长性工业的需求。 巴斯夫大中华区总裁兼董事长斯蒂芬·科特拉德博士(Dr. Stephan Kothrade)表示:“上海创新园区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扩大为我们的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并巩固了巴斯夫在当地作为创新合作伙伴首选的地位。” 为巴斯夫在中国和亚洲的客户进行研发 与此同时,巴斯夫在研究联盟“亚洲开放研究网络”的框架内设立了一个咨询委员会。这将由来自亚洲顶尖大学的专家组成。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巴斯夫提供有关研发项目的专业意见,并尽早将中国及亚洲的行业趋势纳入讨论。 同时,巴斯夫也希望加强与这些大学的合作。目的是加快巴斯夫的创新绩效,加快新产品的市场发布。 NAO联盟于2014年起成立,是巴斯夫与亚洲十二所大学及研究所共同的一个平台。已经完成了70多个项目,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包括单体、聚合物、表面和接触面、涂层、催化作用、电池材料、化学和工艺工程、杀虫剂以及研发中的数字化和智能制造。 巴斯夫先进材料和系统研究平台总裁楼剑锋博士(Dr.Jeffrey Lou)说:“创新使巴斯夫成为领先的化工企业,也是我们实现盈利有机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我们正在扩大在亚洲的研发实力,加强开放创新活动,并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能力,为客户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需求开发解决方案。”
胜伟策看好中德结构(Schweizer Electronic AG)

胜伟策看好中德结构

胜伟策电子股份公司(Schweizer Electronic AG)公布了其2020年年度财报。得益于其在华新工厂,胜伟策预计2021年营业额将增长20%至30%。 今日发布的胜伟策财务年度总结报告证实了一个月前上报的初步数据。这家印刷电路板制造商近四分之三的收入来自于汽车行业,该行业在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尽管汽车领域的客户需求又从9月起有所回升,但该公司的营业额还是下降了18.6%,上报的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前利润(EBITDA)为-950万欧元。 胜伟策的首席财务官Marc Bunz尽管对结该果并不满意,但对未来依旧持乐观态度:“考虑到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和我们最重要的客户群的转型过程——欧洲汽车业的转型过程以及我们正在中国金坛建设的高科技新工厂——我们在2020财政年度还是取得了诸多成就。我们认为我们通过在施拉姆贝格成功实施重组措施以及在中国工厂扩大产能,已经为未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胜伟策的中德结构是成功的关键 胜伟策再次对2021年进行了评估,其中董事会预计营业额将大幅复原。正如其通过初步数据估计的那样,胜伟策预计2021年的营业额将增长20%至30%,与营业额相关的EBITDA比率将提高到0至-6%。 然而,该预测不仅受新冠疫情发展形势的影响,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胜伟策在中国的新工厂的持续性积极发展。金坛工厂已于2020年5月启动生产,目前正在进行重要的技术鉴定和认证。 从作为中德印刷电路板生产商的结构来看,胜伟策公司期望加强国际化并扩大客户基础。 胜伟策持续密切地监测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一旦出现持续性零部件短缺,客户需求和供应商供应将再次受限。这样一来,也会影响到胜伟策在中国的新工厂和位于巴登符腾堡州施兰贝格的总部。
大众在华新工厂开工

大众在华新工厂开工

大众汽车集团(大众)正在中国建设一座新工厂。这将是大众在该国专门生产电动汽车的第三家工厂。 大众在中国的新工厂隶属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大众汽车与江淮的合资企业。自去年12月份以来,总部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大众一直持有这家合资企业的多数股份。在收购多数股权时,大众曾宣布将建设一个研发中心以及一个新工厂。该工程现在开始动工了。该厂在竣工后将成为大众在中国继安亭(上汽大众)和佛山(一汽大众)之后的第三家纯电动汽车厂。正如该集团所宣布的那样,届时,该工厂将从首日起就由可再生能源功能。若大众能按计划在2022年中期完成建设,则将在2023年下半年启动生产。 新工厂是大众电动汽车战役的公开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大众实现从2025年起每年在中国交付多达150万辆电气化汽车的目标。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冯思翰博士(Stephan Wöllenstein)说:“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将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创新中心和大众集团脱碳战略的基石。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单一市场,我们必须加强我们在当地的实力——而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第一天起就使用绿色能源运营工厂,证实了我们的二氧化碳减排贡献远超其他汽车品牌。” 大众在华工厂节能性将由其突出 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正在动工的新建筑是对当地的原江淮汽车厂进行改造和扩建而成。此外,大众汽车还建造了一个全新的车身车间。仅仅这个车身车间就占地14.1万平方米,大约是占地50万平方米的项目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正如大众所强调的,这个中国的新工厂将大幅利用节能措施。例如,大众计划使用耗能极低的生产设施并为电池和其他部件建立一个本地的供应商园区。 预计到2025年,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新工厂的员工人数将增加到500人左右。但届时大多数人并非在生产领域工作,而是专注于研究和开发。通过将研发、质量保证、生产和保障工作集中在一起,安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希望能大幅加速产品开发和市场投放。  
Contargo公司将法兰克福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Contargo公司将法兰克福和中国联系在一起

自4月份以来,中国的货运列车也停靠在了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里。现在,他们用铁轨将法兰克福莱美大都会地区与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新的丝绸之路如今通到了法兰克福莱美大都会地区。根据该公司的报道,四月初,第一列来自中国的货运列车就到达了位于法兰克福西边的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Contargo)。这列装有44个集装箱的货车从中国东部省会城市济南开出并准时到达港口,这些货物在那里被装卸并运输到Contargo的终端客户手上。 “莱美地区终于也连接上了丝绸之路,”法兰克福Höchst Contargo工业园常务董事Kawus Khederzadeh说。“目前许多来自远东的船只预订超标,西部港口的内河航道往往要等很久才能装卸,海运费用大幅上涨,海港的集装箱供不应求,所以我们的一些客户都在寻找替代方案。苏伊士运河里的拥堵将在未来几周内给港口设施以及运输基建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使得情况更加地紧迫。因此,现在是一个切换到铁路的非常号的时机。 相对于海上运输来说,铁路货运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速度。Contargo公司称,目前在新丝绸之路上从济南到法兰克福的铁路运输大概需要18到20天。该公司在第一次成功试运后就开始做运输计划。将来,每月从济南到法兰克福港口的货运列车将不只2到3个班次。Contargo公司已经在期待未来几周内更多来自中国其他地区开往法兰克福的列车。 不过,法兰克福Contargo不是唯一一个受益于与中国之间铁路运输不断发展壮大的公司。例如,据杜伊斯堡内陆港口杜伊斯堡港的经营者报告,二月份进入的中国列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0%。
Chinesische Wirtschaft mit Rekordwachstum

中国经济增长创纪录

中国2021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同比增长18.3%。然而,这是基于2020年的低值比较数据运算得出的结果。 据国家新闻社新华网报道,中国2021年一月份至三月份的经济同比增长18.3%。这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三十年来的最高值。 中国商务部在前一天发布了中国2021年第一季度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增长数据,该数据的增长幅度达到10年来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使得人们已经对GDP的发布抱有高期望了。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数据都是与去年的低值比较数据进行对比。2020年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幅下行。当时,中国经济从2019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了6.8%。 因此,新华社也提供了2019年之后的平均增长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自2019年以来,第一季度的中国经济平均增长了5%。这依旧是一个惊人的数据,但低于通常追求的6%以上的增长目标。
吉利展位上的Volocopter中国首秀

吉利展位上的Volocopter中国首秀

Volocopter携手吉利科技集团首次在华展示了其空中出租车模型2X。 总部位于布鲁赫萨尔的空中出租车制造商Volocopter在2021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借吉利科技集团(吉利)的展位首次在中国展示了其最新机型2X。自2019年以来,吉利一直是Volocopter的投资者之一,且近期还参与了该公司的D轮融资。这两家公司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交通领域进行专业交流,以确定引进电动空中出租车服务的合理地点。 在吉利展台上展示2X旨在实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电动空中出租车服务在中国城市空中交通(UAM)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实际演练。同时,这也是为了强调Volocopter和吉利的共同工作成果。 “吉利在中国的领先地位和对新型出行产品的前瞻性考量,使该公司成为我们的重要战略投资者,也使吉利成为一个共同将UAM引入中国——全球最有前景的新型交通市场之一——的理想合作伙伴。”Volocopter公司首席执行官Florian Reuter说道。 Volocopter与吉利在华合作 此次展会上还提到了于三月初宣布的Volocopter与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沃飞是吉利的一家子公司,将接管中国的飞行出租车运营业务。Volocopter公司表示他们已经申请了所需的营业执照,这意味着合资公司不久就能成立。 “Volocopter是为全球各城市的空中出租车服务提供安全、可持续且实用的电动垂直起降(eVTOL)解决方案的先驱和市场引领者。”吉利科技集团旗下的下沃飞长空科技(Aerofugia)CEO靖超表示道,“我们共享技术和生产方法,以在中国城市推进城市空中交通生态系统的建设。” Volocopter为商业运营打造的“ VoloCity”机型目前正于欧洲航空安全局进行认证。根据现有的协议,Volocopter公司在欧洲成功获得批准后,有望迅速获得在中国投入使用的许可。这意味着,Volocopter最早将于2024年在中国实现商业用途。而VoloCitys可能还需要一些时日才能为城市带来新貌。该公司计划首先专攻商业人士、活动组织者和旅游供应商等人群,当空中出租车成为一种普通的运输工具时,才会在第二阶段着手大众市场。